现在出门在湖北竹山县,花66块就能在家门口“打飞的”,深圳的奶茶、热乎饭,靠无人机穿越高楼,半小时内就能送到手上,湖北襄阳用无人机送血液标本,9分钟就到医院,新疆精河县的棉农,千亩农田靠AI飞防系统施药,精度能到毫米级。
![]()
这些不是科幻场景,是现在低空经济的日常操作
不过热闹背后藏着风险,去年9月江苏盐城有架大中型无人机撞了居民楼,12月湖北荆州又有大型无人机砸向奥体中心,都是不小的事儿。
![]()
就连农户用的小型植保无人机,也出过岔子,湖南湘阴县有个农户喷药时,机器突然失控掉下来砸伤人,最后赔了11万,还好买了保险才没自己扛。
工业级无人机有的一台就上百万,真出事故,普通企业根本扛不住,万亿规模的低空经济要往前推,谁来兜这些风险?答案其实是保险。
一、从“保机身”到“全链条护着”
低空保险玩出了新花样,最早低空领域的保险,大多只保无人机机身,像数据安全这种新风险,单个保险公司都不敢接。
直到去年8月,重庆搞了个全国首个低空经济共保体,19家保险公司凑一块儿,还跟16家企业签了约,一下子就覆盖了6115万的风险保额。
![]()
这种“抱团抗风险”的思路挺聪明,重庆金融监管局的人也说,这样能统一理赔标准,还能提升保障力度,比一家公司硬扛靠谱多了,深圳也没闲着,早在2023年4月就出了个“无人驾驶航空器第三者责任保险示范条款”,运营一年后还做成了地方标准。
这可能就是个地方尝试,后来发现业内都把它当未来强制保险的“雏形”,毕竟现在无人机越来越多,没个统一的保险规则确实不行。
除了模式创新,险企和低空企业也开始“组队”
今年7月,人保财险给亿航智能的无人驾驶飞机上了专属保险,539万保额,算是全国头一单,四川纵横股份更早,作为行业里第一个给工业级无人机买保险的公司,还帮保险公司搞数据支持。
![]()
人保成都分公司的人说,到今年4月,他们跟纵横股份合作,在测绘、电力巡检这些场景里,已经累计保了3700多万。
现在的低空保险也不是只保一样,而是能覆盖财产、责任、意外三大类,比如飞手的意外险、无人机的机身险、撞了人的第三者责任险,基本能把飞行器、人、地面公众的风险都罩住。
瑞再研究院的数据显示,现在三成以上的财产保险公司都在做这块业务,看得出来大家都觉得这行有潜力。
二、低空保险想“飞得稳”,还得跨过这几道坎
虽然保险一直在跟进,低空经济发展太快,保险有时候还是“跟不上”,最头疼的就是定价问题,中国太保产险的人说,无人机风险又高频又容易出大损失,但现在保有量不够,场景也没完全成熟。
要是把使用场景、责任拆太细,定价就会忽高忽低,不利于长期做,可要是不拆细,大型和中小型无人机风险差太多,农林喷洒这些领域赔付又不好,怎么定都是个难题。
还有些新风险没人兜,比如“黑飞”“违飞”造成的事故,或者无人机算法出问题、数据出错的风险,目前还没有成熟的保险产品能覆盖。
![]()
《低空经济新兴风险治理与保险创新白皮书》里也说,现在政策和行业标准跟不上业态创新,连风险监控评估的机制都还没建立起来,理赔时责任界定也难,比如无人机撞了东西,间接损失算不算、怎么算,都没统一说法。
另外,虽然现在无人机经营性飞行按规定得买保险,算是刚性需求,但市场转化率不高。
阳光财险的人就说,市面上专属低空场景的保险还是太少,有些传统险种根本罩不住飞手失误、信号丢了这些情况。
这样看来,保险要想真正跟上低空经济的脚步,还得在产品和服务上再下功夫。
当然,这行未来潜力不小
瑞士再保险预测,到2035年,中国低空经济保险市场规模能到80亿到100亿,中再产险的严贤怀也说,现在保险行业已经过了“初步探索”阶段,接下来只要解决好定价、产品补全这些问题,就能进入下一个增长期。
比如以后定价能细化到机型型号、飞行区域,再把强制第三者责任险推开来,加上共保体模式普及,慢慢就能形成“强制保障+自愿补充”的成熟体系。
![]()
总的来说,低空经济要想“振翅高飞”,保险这个“安全网”必须织密,现在保险已经从“有没有”做到了“有一些”,但要做到“够不够好”,还需要政策、险企、低空企业一起发力。
毕竟,没人希望看到无人机飞得越来越远,却因为没保险,出了事就掉链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