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的争议还没降温,一位百万粉博主的发言又把话题掀上热搜:“那些天天喊现炒菜多香的人,心里藏着个阴暗念头 —— 就希望有人永远在厨房冒烟顶火,给他们当做饭的苦力。”
![]()
这话听着刺耳,却戳中了餐饮业绕不开的现实。
![]()
博主特意提了 “下九流” 这个词。查资料才知道,这说法自古就有分歧,明清时甚至把剃头匠都归进去,但核心指向很明确:那些靠体力、做服务的行当,过去常被贴 “卑微” 标签。而厨师,因为常年守在闷热后厨干体力活,也被不少人划进了这类 “底层职业”。
但博主的重点不在骂街,而是抛出个扎心问题:“现在还想吃上现炒菜,得靠大量厨师愿意干这行。可这条件,快没了。”
![]()
厨师越来越贵,火锅为啥能 “躺赢”?
先看钱的事儿。2024 年餐饮行业的人力成本占比已经超 30%,比五年前涨了 5 个百分点。一个持证厨师的月薪随便就能过万,中小餐馆根本雇不起。这就是为啥火锅、麻辣烫越开越多 —— 这些店不需要复杂厨艺,切菜备料就行,能省一大笔人工钱。
再看需求端的变化。几十年前下馆子是 “奢侈品”,现在写字楼楼下的快餐店,中午全是排队的打工人。2025 年中国外卖市场规模都超 1.9 万亿元了,大众消费成了主力,手工现炒根本扛不住这体量。
有餐饮老板算过账:午餐高峰要出 100 份鱼香肉丝,再好的厨师炒到第 20 份手就抖了,味道肯定越来越差。但预制菜不一样,中央厨房标准化生产,100 份和 1 份的味道没差别,还能把备菜时间从 30 分钟砍到 10 分钟。这不是想不想的问题,是不得不的选择。
![]()
西贝的 “厨房革命”:3.5 亿砸出来的真相
说到这儿就绕不开西贝。那位博主特意夸西贝模式 “开天辟地”,确实,2015 年贾国龙砸 3.5 亿建中央厨房时,全行业都觉得疯了。但这步棋让西贝尝到了甜头:2017 年 220 家店,靠中央厨房配原料,门店厨师还能现炒,既保证味道又能扩张。
可变化悄悄发生了。2021 年武汉中央厨房投产,到 2022 年西贝门店增到 320 家,厨师却从 1760 人降到 1280 人,平均每家店只剩 4 个厨师。现在西贝 90% 的菜品都靠中央厨房,门店后厨更像 “加热车间”—— 这就是工业化的效率,也是博主力挺的核心:用机器替代重复劳动,让厨师不用再 “汗流浃背”。
但西贝也栽过跟头。之前藏着掖着不说预制菜的事儿,还把 “预加工≠预制菜” 写进 KPI,结果被网友骂 “玩文字游戏”。反观老乡鸡直接标注,客流就没怎么降。这说明大家不是反对预制菜,是讨厌被糊弄。
![]()
不是 “现炒” 消失了,是我们都能吃得起饭了
博主最后那句扎心话其实最在理:“别总把自己当过去的权贵,以前没预制菜的时候,普通人哪能天天下馆子?”
数据能印证这点:美国预制菜渗透率超 80%,日本拉面店的汤底大多是预制浓缩液,这些国家早走过了 “手工依赖” 的阶段。中国现在 65% 的城镇化率,年轻人上班 10 小时以上,哪有时间做饭?预制菜能让他们花 10 分钟吃上热菜,这就是民生需求。
而且预制菜不是 “劣质替代”。中央厨房能减少 20% 的食材浪费,四川的养猪场给预制菜企业供货,每头猪附加值能多 500 块,这还是乡村振兴的抓手。现在高端餐厅还在坚持现炒,但它们占比不到 5%,本来就不是给大众准备的。
![]()
那位博主的话或许偏激,但点破了本质:预制菜的普及不是 “厨艺的堕落”,是工业社会让餐饮从 “少数人的享受” 变成 “多数人的权利”。
至于 “下九流” 的说法,早该被扔进历史堆了 —— 靠手艺吃饭不丢人,让劳动者少受点罪,才是真的进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