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9月下旬,一则消息让无数人揪心:28岁的清华大学毕业生、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计算机工程博士李昊然,在他位于美国西温莎的家中不幸离世。
这个从小学到博士一路“开挂”的学霸,刚在今年6月捧起博士学位证书,还曾凭借机器学习电力磁学相关论文拿下IEEE顶级学术奖项,本该站在人生高光起点的他,却以这样意外的方式告别世界。
消息传开后,舆论除了惋惜,更多讨论聚焦在北美留学生群体的一句猜测上,他的离世,或许和不久前落地的美国H-1B签证新政有关。
![]()
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了解李昊然的人,都会觉得他的人生轨迹堪称“精英范本”。
2015年,他凭着拔尖的高考成绩敲开清华大学电气工程系的大门,4年后以优异成绩毕业时,没有选择直接入职国家电网、华为这类offer到手的500强企业,而是瞄准了世界顶尖的普林斯顿大学,决定继续深造。
在普林斯顿的5年里,他同样没让人失望:
2021年顺利拿到硕士学位,2024年6月完成博士论文答辩,期间还以研究助理的身份参与前沿课题,2023年和团队发表的论文更是斩获IEEE电力电子学报一等奖,让业界看到了这个中国年轻人的学术潜力。
![]()
博士毕业后,他加入普林斯顿大学安德林格能源与环境中心做博士后,目标很明确,积累更多研究成果,未来申请高校教职,在能源环境领域的国际舞台上继续深耕。
可这份清晰的规划,很快被现实里的一道“坎”绊住了:留美身份。
对李昊然这样的理工科研究者来说,美国成熟的科研资源和产业转化能力,是实现学术价值的重要依托,留美发展几乎是他职业规划里的核心环节。
然而,博士后岗位并不解决“身份问题”,想要长期留在美国,他必须在两年博士后任期内,找到能为他申请H-1B签证的雇主。
这本就不是件容易事,而今年9月19日特朗普政府推出的H-1B新政,更是让这条路变得难上加难。
![]()
这份新政的核心内容,像一块巨石压在了留学生心头:不仅设置了10万美元的签证入境薪资门槛,还把过去的随机抽签改成了加权评分制,优先向薪资高、技能与岗位匹配度极高的申请人发放签证。
虽然官方声称“现有签证持有者不受影响”,且成本由雇主承担,但对正处于职业衔接期的李昊然来说,政策里的模糊界限和不确定性,足以引发深度焦虑。
对于很多在美留学的人来说,没能成功留在美国,等于失败
要知道,企业雇佣外籍员工,除了要达到高薪标准,还得承担一笔不菲的签证费、律师费,再加上数月的审批等待,很多企业宁愿选择有美国永久身份的求职者,也不愿冒这个风险;
就连普林斯顿这样的顶尖高校,也因为经费紧张缩减了助理教授的招聘名额,李昊然生前曾和朋友透露,自己投了多所高校的教职申请,却连一次面试机会都没拿到。
![]()
新政落地前,美国移民局官网的政策解读页面因为访问量激增一度崩溃,不少和李昊然一样的理工科留学生,都在反复刷新页面寻找答案。
他们中的很多人,和李昊然有着相似的经历:背负着家庭的期待,花了十几年时间在学术上深耕,从国内顶尖高校到海外名校,一路都在“拔尖”,可到了职业起步阶段,却要突然面对“政策突变”的冲击。
有人在留学生论坛里说:我们不仅要搞科研、写论文,还得每天盯着移民局的通知,生怕哪条政策变动就改写了人生轨迹。
![]()
这种焦虑不是空穴来风,对李昊然而言,博士后任期有限,若找不到能申请H-1B的雇主,留美科研的梦想就要落空,可回国呢?他过去的学术积累、研究方向都围绕美国的科研体系展开,突然转身并不容易;
更重要的是,在“一路优秀”的标签下,他或许也放不下“没成功留美就等于失败”的心理负担,毕竟在很多人眼里,“清华本科+普林斯顿博士”的履历,似乎就该在国外站稳脚跟。
李昊然的经历并不是个例
更让人唏嘘的是,李昊然的悲剧并非个例。
据知情人透露,过去4年里,普林斯顿大学已经发生了8起在读生或研究人员离世的事件,其中4起被明确认定为自杀。
![]()
这些年轻人和李昊然一样,都是别人口中的“天才”,却常常因为焦虑每天只睡几个小时。
在顶尖学府“天才扎堆”的环境里,同辈压力像一张无形的网:
当身边所有人都在刷新研究进度、争取更好的机会时,承认“撑不住”仿佛成了一种耻辱,甚至是对“天之骄子”标签的背叛。
新政带来的身份焦虑,再叠加这种不敢言说的心理压力,让很多人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李昊然的社交账号还停留在毕业时的照片里,简介里“清华本科,普林斯顿博士”的字样,本该是骄傲的证明,如今却成了定格的遗憾。
![]()
现在,李昊然的具体死因还在调查中,但北美留学生们对新政的猜测,却道出了一个被忽视的现实:这些看似“光鲜”的海外学子,背后藏着太多不为人知的压力。
他们不是不怕难,只是习惯了把脆弱藏起来;他们也不是不想回头,只是在“理想”和“现实”的拉扯里,找不到合适的出口。
![]()
结语
如果再给李昊然一次机会,或许有人会劝他:回国也很好,国内的高校会为他开出50万安家费、100万科研启动金,企业也会递来技术主管的offer,不用在异国他乡为一张签证焦虑。
可人生没有如果,我们能做的,或许只是记住这个28岁年轻人的故事,多关注身边那些“优秀”的人,他们或许不像看起来那么轻松,一句理解,或许就能帮他们卸下一点压力。
生命从来都比“成功”更重要,不管是留在国外还是回到国内,能健康地追求自己想做的事,就已经很好了,你们觉得呢?
参考资料: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