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3天,就是中秋佳节了,这个日子,承载着中国人对团圆美满的深切向往。据《周礼》记载,早在周代就有“中秋夜迎寒”的活动,到唐代初年,中秋节正式成为固定节日,至今盛行不衰。在传承与发展中,中秋节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习俗文化,其中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内涵。
![]()
中秋一词并不是现在才有,它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周礼·春官》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当时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的礼制,表明帝王早在春秋时代就有祭月、拜月的活动。而中秋真正成为固定节日则是到唐代初期,《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一时节,文人墨客对月吟诗,百姓家户设宴赏月,已形成风气。
到宋代之后,中秋节就更加热闹了。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记载:“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民间互相馈赠月饼,取团圆之义。
![]()
如今的中秋节更是有着多种多样的一个习俗,比如赏月,还有祈福,有的地方还有爬山等等。这都寄托着人们对团圆幸福的一个向往。
距离中秋节还有3天,提醒:一要走,2不空,3要出,4不吃,传统节日要留意,那么这些分别指的是什么呢?
一要走
走亲戚
中秋节要走亲戚,探望长辈和亲人。中秋是团圆的节日,传统上,外出的人要回家与亲人团聚,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探望父母,晚辈要登门看望长辈。这种走动不仅是礼节,更是亲情的维系。
![]()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许多人忙于工作,与亲友相聚的时间越来越少。中秋佳节正是一个契机,让我们放下忙碌,带上心意,亲自登门看望亲友,感受亲情的温暖。
2不空
不空手,不空家
“不空手” 是指走亲访友时不能空手而去,要带上礼物表达心意。
传统上,中秋送礼以月饼为主,象征团圆美满。此外,还可以根据长辈的喜好选择其他礼品,如水果、茶叶、保健品等。礼不在贵重,而在于那份牵挂与祝福的心意。
![]()
“不空家” 是指中秋节家中不能空无一人,要有人气。古人认为,中秋团圆夜,家中若空无一人,会显得冷清凄凉,缺乏团圆的热闹气氛。因此,即使全家要外出聚会,也会留人在家看守,或者提前将家中布置得热热闹闹,点亮灯烛,营造团圆温馨的氛围。
3要出
出门赏月、出游散心、出手相助
中秋之夜,无论身处何地,都要走出房门,欣赏天上的明月。这种与天地自然的连接,不仅是一种传统,更是心灵的陶冶。
![]()
秋高气爽,正是出游的好时节。利用假期与家人一起到公园、郊外散步游玩,感受秋日的气息,舒缓身心,增进感情。
中秋是团圆的日子,但身边可能有无亲无友的孤独者,或需要帮助的困难家庭。传统美德鼓励我们在欢度佳节的同时,不忘伸出援手,帮助那些需要关爱的人,让温暖传递。
4不吃
不吃残缺月饼、不吃单数菜肴、不吃隔夜冷食、不吃过量油腻
![]()
月饼象征团圆,残缺的月饼寓意不完整、不吉利。因此,中秋食用的月饼应当完整无缺,切开时也要均匀分切,体现公平和圆满;中秋宴席上,菜肴的数量讲究成双成对,寓意好事成双。单数被认为不吉利,应当避免;中秋时节,天气转凉,隔夜冷食容易伤害脾胃。传统上主张食用新鲜热乎的食物,呵护家人健康;中秋美食丰富,但过量食用油腻食物会增加肠胃负担。应当适量品尝,注意荤素搭配,健康过节。
![]()
中秋佳节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传统习俗不是繁文缛节,而是我们文化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要走,2不空,3要出,4不吃”这些老传统,蕴含着古人对家庭、对生活、对健康的深刻理解。在距离中秋节还有3天的时刻,让我们提前规划,用心准备,度过一个既有传统韵味又有时代气息的中秋佳节。月圆人团圆,愿这些美好的传统习俗代代相传,愿每个家庭都能在中秋之夜共享天伦之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