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巩悦悦 实习生 郑宇飞 策划整理
编者按:山东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携手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面向山东省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发起 “照亮我的那本书”主题征集活动,旨在通过真实动人的阅读故事,展现书籍在教育中的深远力量,传递阅读带来的成长与蜕变。(征稿及教育线索提供邮箱:qlwbyddx@126.com。)
文|临沂市沂南县大庄镇中心小学教师 赵建安
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虽以小学生安利柯的日记为载体,却蕴含着深刻的“爱的教育”理论。它打破了传统教育中“说教为主”的模式,将“爱”作为教育的核心底色,主张通过情感共鸣、榜样示范与生活实践,让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感知爱、传递爱。这本书不仅是儿童成长的启蒙读物,更像一面镜子,让每一位读者都能从中读懂“爱”在教育与生活中的真正意义。
“平等之爱”是教育的基石
《爱的教育》中,“平等之爱”是贯穿始终的核心理论之一。教育者应摒弃身份、家境、能力的差异,以平等的姿态尊重每一个个体。无论是对残疾的克洛西、贫苦的科雷蒂,还是成绩平平的普通学生,老师与家长都始终给予同等的关注与尊重,不因外在条件区别对待,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被尊重的环境中建立自信。
现实中,我们常不自觉地用成绩、家境给孩子“贴标签”,却忽略了平等尊重才是孩子成长的底气。我曾见过老师因学生成绩差而忽视其想法,也见过家长因孩子不如“别人家的孩子”而指责抱怨,这些行为恰恰违背了“平等之爱”的本质。其实,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种子,只有用平等的爱浇灌,才能让他们长出属于自己的姿态。
“榜样之爱”是最好的言传身教
书中另一重要理论是“榜样之爱”,教育者通过自身行为示范,将爱与善传递给孩子。安利柯的父亲会带他拜访贫困家庭,用实际行动教他“同情他人”;佩德罗老师用温柔守护残疾学生,用包容教会全班“尊重弱小”。这些角色从未刻意“教孩子如何爱”,却用一言一行成为孩子眼中的“爱的榜样”。
我们身边就有这样的经历:邻居家的妈妈每次路过流浪猫,都会带些猫粮投喂,她的孩子也渐渐学会了主动帮小区里的老人提东西。可见,“榜样之爱”远比说教更有力量。作为教育者或家长,我们无需反复叮嘱孩子“要善良”“要勇敢”,只需在生活中践行爱与善——捡起路边的垃圾、帮助需要的人、尊重每一份职业,这些细微的举动,都会在孩子心中种下爱的种子。
“家国之爱”需融入日常感知
《爱的教育》将“家国之爱”纳入教育体系,提出“家国之爱并非空洞口号,需通过历史认知、生活细节培养”的理论。书中通过参观战争纪念馆、阅读烈士家书、庆祝国家节日等情节,让安利柯从具体场景中感知“家国”的意义,明白“爱祖国”就是珍惜和平、尊重英雄、守护身边的人。
这个说法打破了我对“家国教育”的刻板认知。以往总觉得“爱国”是宏大的主题,难以融入日常生活,但书中的故事让我明白:带孩子了解家乡的历史、向守护安全的警察叔叔说声谢谢、珍惜每一粒粮食,都是“家国之爱”的体现。这种从细微处培养的情感,远比生硬的口号更能让“爱国”扎根心底,成为伴随一生的责任与信念。
《爱的教育》这本书,我将其视为一部“爱的教育指南”。书中关于“平等之爱”“榜样之爱”“家国之爱”的理论,不仅适用于儿童教育,更适用于每个人的生活。这本书时刻提醒我们:爱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行动——是尊重每一个人,是成为他人的榜样,是守护身边的温暖。以爱为灯,我们不仅能照亮自己的生命,更能为他人的成长之路带来光明。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