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政坛这回真闹大了。前总统鲁哈尼带头要求改革,不仅动了最高领袖的权威,还把革命卫队的地盘给点了名。这在伊朗不是改革,是“造反”。
![]()
伊朗强硬派议员称鲁哈尼可能面临死刑
不到一周,强硬派议员就放出话:他可能面临死刑。伊朗政治历来讲究“你方唱罢我登场”,可像鲁哈尼这样从总统变“阶下囚”的,真不多见。
比起当年被打压的内贾德,他这场“宫斗”翻车,可能要惨得多。
改革派集体摊牌,赌的是体制的容忍底线
对鲁哈尼来说,这次“反击”不是情绪冲动,而是孤注一掷。从2013年上台那一刻起,他就试图让伊朗从极端保守走向温和现实。
他搞伊核协议、谈开放、推经济改革,结果2018年特朗普退群,一切归零。外头封锁没解除,里头保守派趁乱反扑,经济一塌糊涂,民众怨声载道,改革派成了背锅侠。
鲁哈尼参与了逼宫哈梅内伊的行动
但到了2024年,鲁哈尼显然不想再忍。8月那份改革派联合声明,直接点名要限制革命卫队的权力,重新审视对美政策,甚至提出“国家治理不能完全军事化”。
这不是建议书,这是政治宣战书。革命卫队在伊朗的地位,不只是军队,还是经济巨头、政治中坚、舆论操盘手。公开叫板他们,相当于往权力中枢扔了一颗炸弹。
这骚操作一下就把战线拉满。鲁哈尼不是在为自己辩护,是在为整个改革派铺路。他提的这些改革诉求,其实在伊朗社会已经流传多年,只不过没人敢写进官方文件。
鲁哈尼现在的境遇与内贾德有着相似之处
这次改革派集体署名,就是在告诉体制:“我们已经不装了。”
死刑警告不是法律技术,是政治定向
议员加赞法里的死刑言论,一出就像给鲁哈尼的脖子上套了根绳子。按伊朗刑法第286条,如果一个人被认定“勾结外部势力、危害国家安全”,确实可以判死刑。
但这条法律也不是谁都用得上,它的适用范围从来不靠证据,而看政治需要。
伊朗司法系统虽然名义上独立,但关键时刻向来配合政治需要。像2009年绿色运动的穆萨维、2016年挑战体制的内贾德,虽没被判死刑,但都被边缘化得干干净净。
鲁哈尼这回的“危险指数”,远高于他们。因为他不是在台下喊口号,而是曾在台上执过政、握过权,知道体制内部的每一个缝隙。
更麻烦的是,鲁哈尼目前还没正式落网,也没有确切判决。有舆论说他是“在等待政治风向”。实际上,风早已经吹起来了。
两年来,鲁哈尼被指控八项罪名,包括外汇干预、腐败、滥权等。都查了,却迟迟不动手,说明这事从来不是查案,而是“看准时机”。
现在改革派一闹,强硬派顺势翻旧账,就是要通过司法渠道完成政治清理。这样做好处很多:一是合法,二是体面,三是可以一箭双雕——让改革派在2025年总统大选前被彻底清除出局。
内贾德是“沉默处理”,鲁哈尼可能是“公开示众”
鲁哈尼的遭遇,不少人拿来和内贾德做对比。内贾德当年可谓“保守派亲儿子”,结果因为批评最高领袖、质疑神职阶层,也被打入冷宫。
他最后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是2023年一次神秘车祸前接受美国媒体专访,说伊朗情报系统“失控”。之后人就没影了,连官方消息都不再提他。
但鲁哈尼和内贾德的命运轨迹并不完全一样。内贾德是自己“失控”,没人替他说话;鲁哈尼是带着一票改革派一起“起义”,背后还有民意支持。
《德黑兰大学民调》显示,鲁哈尼在城市中产和青年群体中仍有超过35%的支持率,这在伊朗不算小数字。保守派要动他,必须考虑社会反应。
就这一点来说,鲁哈尼更像是“被警告的教科书案例”。一方面,保守派想通过他敲打改革派;另一方面,也在试探社会底线。
如果他被重判而社会不反弹,那就说明“整顿路线”可行;如果民间情绪炸锅,那保守派也有理由收手。
目前迹象显示,革命卫队正倾向于前者。《世界报》连续刊登社论,称改革派“唱衰伊朗、迎合美国”,并公开批评鲁哈尼时代“误国误民”。
这种舆论攻势配合司法清算,已经不是内斗,而是一次彻底的政治肃清行动。
体制裂缝越来越大,赌的已不是一个人
鲁哈尼这场“政坛逆袭”失败,激起的不只是政治风浪,更暴露了伊朗体制内部的深层裂缝。哈梅内伊年事已高,接班布局早就暗流涌动。
保守派想把革命卫队推上更高的政治位置,改革派则希望至少保留一条“温和对话”的路线。鲁哈尼的倒下,意味着这场角力可能失去制衡。
外部环境也越来越难撑。特朗普回归白宫,对伊朗的敌意只增不减。经济上,失业率已冲到15.8%,石油出口依旧受限,年轻人看不到未来。
体制内如果继续清洗改革派,等于彻底堵死了内部调节机制,社会压力只会越积越多。
伊朗的政治生态一向封闭,但也讲究稳定。革命卫队如果把鲁哈尼送上法庭,甚至真按死刑处理,不仅是杀人,也是对体制承受力的一次豪赌。
如果赢了,他们将彻底掌控未来十年;但如果赌输,后果可能是一场更大的社会动荡。
谁掌权不重要,谁能稳住局面才是关键
鲁哈尼不是普通政客,他是伊朗体制中最后几个还能讲“妥协”和“谈判”的人之一。清除他,或许可以短期内统一声音,但从长远看,是把伊朗推向彻底的强硬化、军事化。
体制内的斗争,不再是路线之争,而是生存之争。保守派想保住权力,改革派想保住话语权,普通人只想保住工作和饭碗。这个三角关系一旦破裂,没人能独善其身。
鲁哈尼未必会像内贾德那样彻底消失,但也难以全身而退。他的命运,已经不只是他一个人的事,而是伊朗政治未来的一面镜子。
镜中映出的,是一个走到十字路口、却迟迟不敢转弯的国家。
鲁哈尼的结局,不在于他个人能否保命,而在于伊朗是否还有改革的余地。一旦连最温和的改革派都被打成“叛徒”,那伊朗政治就只剩下一个声音,一个方向,一个出口。
可历史从来不喜欢单选题,它更喜欢让你在混乱中作答。这一次,伊朗赌得太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