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斗牛的风俗
![]()
钟敬文
牛牛尔何争?
于此辄斗怒。
——宋文同《毛老斗牛》句
记不清是哪个时候,我在董氏编的《广博物志》上,翻见了这么一则引用自《成都志》的记述:
李冰为蜀郡守。有蛟,岁暴,漂垫相望。冰乃入水戳蛟.已为牛形,江神龙跃,冰不胜。及出,率勇者数百,持强弓、火箭,约曰:“今江神必为牛矣。我以太白练自束以辨。汝当杀其无记者。”遂呼吼而入。须臾,雷风大起,天地一色。稍定,有二牛斗于上。公练甚长白,武士乃齐射其神,遂毙。从此,蜀人不复为水所病。至今,大浪冲涛,欲及公之祠,皆涨涨而去。故春冬设有斗牛之戏,未必不由此也。
李冰和江神角斗的神话,是早就被记录了的,所以不致使我怎样注意。叫我眷眷不易去怀的,是“故春冬设有斗牛之戏”一语。世界上有名的斗牛风俗,如西班牙所盛行的那样,是我们大家所熟知的和有趣的事。
我国古代的四川境中也盛行着这种民众娱乐吗?我不免怪异地这样自问。后来,又知道浙江境内的旧金华府属一带,现在尚流行着这种斗牛的风俗。因之,激起了我去加以探访研究的兴趣 。
我发表了一则关于斗牛习俗的随笔(题为《斗牛的风俗》,刊于《民俗》周刊第32期)之后,陆续得到了几篇对于金华(金华、义乌、浦江等县)这种习俗颇详细的记录(见曹松叶君的《关于金 华斗牛的风俗》,刊于《民俗》第35期)。高兴之余,我想何不利用这些新鲜有味的材料,写成一篇半叙述、半探究式的文章呢?虽然写是自然写不好的,但也算不负这个“不落俗”的题目呀。何况这于我们几位材料的采录者,也足以略表感谢之意?
现在,提笔来草写这篇小文,目的就在践行前述的一点意想。本文的职能,只在把此际尚做为民间重要娱乐之一而流行的金华斗牛习俗,加以相当的写述,及关于其发生的粗略探究。至于这风俗的“史”的经历、变迁等,愧作者在此不能一一论述到。
![]()
一
把金华斗牛的习俗,做一个比较具体的叙述,这是本节所要完成的任务。
(一)斗牛的原因及时间为什么要斗牛呢?这怕是谁都想急于知道的事吧。关于这个问题的答复,虽然因为时间及地域的不同,在记录者不免稍有分歧的说法,但归纳之,不外下列三种:
1.祈赛;
2.庆祝神殿开光;
3.解除杀气。
这三种中,第一二两项,在有些记录者的报告里,是写明同属于一个行动的。又“解除杀气”一项,追究起来,恐怕也不是出于独立的行动,而只是第一二项的同样动机所希望招致的结果。如果我揣测的不很错,那么,所以要斗牛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乡民为祈报神祇,在偶像装成开光之日,藉以娱神并解除杀气的一种表示。
至于时间呢?大都是说在秋收之后,也有说是在春日的——要之,是在农事休歇或将兴之际。
(二)关于牛的种种一个武艺出群的勇士,他先天的健康,不消说是很紧要的。但仅有这一点还是不够的,他还需要后天的训练呀。如人中的勇士一样,牛中的“斗士”,除了必具的先天的 健壮以外,后天的训练,也是不可缺少的。
在距离斗牛时期的遥远之前,人们选择身体茁壮、或已表现过好斗天性的雄牛,使之在草地或水田中,和一些身材相当的别的雄牛,练习种种式样的角斗。每头牛,必经过相当次数的训练,然后才教它去上正式的斗场施技的。
牛既在训练中表现出种种善斗的姿态,人们即以此或以其形状、颜色,给它以名号。例如战斗时,它惯把全身压在对方的前部以困之的,叫做“西洋挂”;惯把全身压住对方的前部,而放尿以注射其眼睛,且后两脚很快捷,形似老鼠的,叫做“老鼠挂”;看见对方,便直奔向前,势很凶恶的,叫做“飞龙”;善以脚斗的,叫做“三桠钗”。这些都是以它们的角斗时的技术和姿态得名的。又如毛泽光黑,形容美丽的,叫做“花旦”;毛黑而角挺出的,叫做“乌龙枪”;黄色而肥大的,叫做“黄大樑”;光是黄毛的,叫做“黄挂”或“黄狮子”。这些都是以它们的颜色及形状而得名的。其它如四牙而能撞击的,叫做“四牙撞”。这都是以形状和斗技混合而得名的。诸如此类新鲜、怪异的名儿,实在多着呢。
这种牛,既被期许为将来的“斗士”,所以养育上,自然非特别注重不可。平日,除使它多睡觉,多休息,多清洁之外,于饮食尤为致意。寻常的牛是喂草的,但此种牛则必饲以用米谷煮的饭粥。如其它是爱饮酒的,那么,更须给以陈酒。到了斗期前后,那更是享用奢华了。喝酒,是不算一回事的。你猜,它更高贵的食料是什么呢?你不但不容易一下子猜出来,就是听了也要重重地惊奇吧——那是“参”与“阿芙蓉”呀。
牛的装饰,也是一件极值得我们叙述的事。且装饰得离奇、华丽,颇难尽述,姑略描摹其较普通者。先谈买卖时的。牛的头上,挂头牌一块,上面插了两根雉尾,黄、红、蓝、绿,非常艳丽。背上,则放置“背红”一块。这种“背红”,大都是用缎子做的,上面绣着各种花纹。背红上面放旗架子一具,插着一面帅旗和四面三角旗。牛绳也极讲究,赴斗牛场时,则牛角上扎着金花,背上仍蒙着绣花缎背红,头和颈缚上许多大红马缨及铃儿。同时,并有喧扬的锣鼓伴导。说到威风呢,也算很可以了。
这种作为斗士的牛,在买卖、参神及斗争之前预配时,有种种的仪节。买卖的时候,先由买主观牛的本领、形态,托牛媒人代付定钱;然后备了音乐队伍去迎接它。那时,买主必大设宴席以享卖者。随后,将价钱交付清楚。卖者将牛送至门外付与买主时,必向他索牛绳钱十元至三四十元。卖者也必须预先购备许多礼物及嫁妆以媵牛行。参加角斗之牛,在开战前,必与对方预配。那时,如果是低级的牛配了高级的,那么低级的一方必须拿出许多礼物,因为它和高级的牛斗一次,身价便增加了许多倍。
斗牛买卖的身价,颇高出常牛。最高级的,从500元至800 元;中级的,亦须300元;下级的,则在百元左右。因为买卖者爱虚荣,每次角子代替银元,故说起来,常谓之“千元”或“数千元”。
(三)斗牛之所选水田之大小适用的,先灌以水,使成泥泞。场的南北两方,各设一辕门(或曰“龙门”),用竹竿弯成,上挂红布。牛的出进,须由于此。
(四)斗争时的情形斗牛开始的时光,大都在下午一二时。两方的牛,由卫士们牵进场中。大约已很接近时,彼此的眼睛都变成了血红,两耳竖直起来。这时,两边的卫士,已各自闪开,而两只勇敢的生物,便开始它们的角斗了。(但也有甲方的牛,在场中作斗争准备;乙方的牛,牵入辕门之后,把牛绳去掉,大喊一声,牛即跑至场中角斗的。这种牛,叫做“撞”。)两方的主人、亲友,尽力地从旁边叫喊,以助威势。看客也掌声如雷。全场的人们,个个都情绪紧张、激动,如像在一个混战的沙场中。过了些时,两牛渐渐要分胜负了。这当儿,大家的呼唤和情绪更格外紧张。等到数进数退,胜负显然,那败的逃,胜的追,一时东西奔突,甚至有牛角折断,血流满面的。那些围在场上的观众们,个个都惊心吊胆。主人雇来的卫士们(拆牛人),紧衣窄袖,前去把牛绳拉住。倘胜利的牛,还要追斗的时候,他们就用木架子(形像小梯)把牛头高高叉住,使它两目朝天。约过数分钟后,它的怒气便平服了。
如前文所说过,角斗的牛是有等级的(大约分三等)。开始的时候,三等牛居多;次之二等的,再次便轮到一等的。三等的,因为训练不够,角斗不久,即现奔突、凌乱的状态。老于角斗的牛,步法非常整齐。参加斗争的牛之主人,倘双方是强蛮的,因己方的牛之某点吃亏,便彼此混打做一团,有时竟酿成严重的讼案。
(五)斗后两牛胜负分明之后,胜的这方,其主人及亲友们,个个眉飞色舞。一时爆竹声、鼓乐声、拍掌欢呼声,闹成一片声音的怒潮。他们如在沙场上打胜仗似地回去了。败的那一方,一般被雇来的勇士,当场散去,主人也垂头丧气。
至于两方的牛之终局呢?胜者,不久便有人(富翁、阔佬们)用高价来把它购去;败的呢,或留下次再斗,或便不免如败军之将似地被处死刑了。
![]()
二
斗牛,是一种分布得很广泛的民间俗尚。但就各地所流行的看来,方式上也颇有不同之处。如我们所知道的,西班牙是以斗牛的习俗闻名的。在书本上或银幕上,看过了《卡门》(Carmen)这名著的人,该没有不记得那有趣的民俗的吧。
据说,西班牙最有名的斗牛场在马德里。此外,维塞尔也很有几个。斗牛举行的时候,无论城里人、乡下人、贵族或平民,都簇拥到斗牛场上来。斗场非常地伟大。斗士有骑马的,有不骑马的。他们都穿着极华贵、显著的服装。骑马的,又手执长枪,脚系长铁帮腿。有几个执旗的人,他们也穿着便于用武,同时又鲜丽炫人的服装;腰间束着鲜色的宽丝带,手执奇形怪象的短矛;顶端五彩的旗帜飘扬着。还有一些马夫,是牵着马匹预备拖死尸的。牛棚门打开之后,牛凶猛地冲了出来,人与牛的武剧便开始了。这是和牛角斗的,斗者多是骑马的斗士。当牛走近他时,他便会用枪刺它。它受了伤,便跑开去。如果没有刺中,牛角便撞到马身上来,受伤的马和人一齐倒在地上。这时,执旗的人便跑来给他帮忙。这样重复了好几次,执旗的人才去把牛的生命结果了。最好看的,尤其是斗士首领的斗法。他一手执着托利多剑,一手执着红旗。他能以最敏捷的手段,避开牛的冲犯。这还不算奇特。最可佩服的,是他能够在牛身上若无其事的嬉戏。 一定要经过几次千钧一发似的危险,他才肯把牛杀死(见布娄温氏(Browne)的记录)。
葡萄牙人的斗牛,大体上和这相似(见谷多尔氏(M. Goodall)的记录)。印度的村落间,也有这种民俗,但情形比较温和。我们试看芬纳莫尔氏(Finnermor)所记:
当赛牛的消息宣告之后,附近各村的人,拥塞到赛牛的平原上。这种赛牛法,一些不像欧洲有的地方的赛牛法和英国以狗触牛怒戏的那一种。照例那只牛并不曾受什么伤,但是参赛的人,要当心自己吧。开始的时候,牛的主人把它放到赛场当中。又有一块新的布系在它的颈项上。那块布里包着一笔奖金。那赛者能够把那只牛驾驭,和能夺了它颈项上的那块布,他就算胜了。
这只是他抽象的解释与叙述,我们不妨再看看他那比较具象的描写吧:
当观看的人齐集坐定的时候,发号者大力击鼓,表示着赛的时间到了。牛的主人也把牛带到场中,将它释放,和吩咐它要努力战胜而回。同时,有20个人向着牛的方向奔去,尽力去夺那奖品。他们手上没有利器,他们战胜那牛,全靠勇气和敏捷。这才是真实的游戏呢。一只久经训练的牛,很懂得游戏的规矩。它站得很直,它的双眼很尖利地注视着它的敌人。及至见有人向它一跃,想骑住它,正在这紧要的时 候,它会忙把牛角一闪,一脚踢向敌人,全力冲过去。其次就像火光一般地旋转。因为有人向它的侧部攻击,其余的人向各方进攻,它就还击,脚踢和冲锋,对着它的敌人,好像九柱戏一般。直至它或被人捉住,或让它逃脱重围 ……
芬纳莫尔氏又说,有时碰到十分老练厉害的牛,人们是不敢前去和它争胜负的,因为有生命的危险。
在新大陆上的墨西哥,也有和如上所述人类与牛赛斗能力的习尚。为了节省篇幅,就不絮述了。
现在,试谈和本文前节所描状的牛和斗牛的风尚吧。在我国唐代段成式所撰的《酉阳杂俎》中,有这样一则关于西域龟兹国元旦风俗的记载:“龟兹国,元旦斗牛、马、驼为戏。七日胜负,以占一年羊马减耗繁息也。”这里虽没有指明所谓“斗牛”的,是牛之同类的相斗,但从文意看,总不会是人与牛斗的意思吧——最多的,只能说是牛与别的兽类混斗而已。
此外,如南洋的马来人,也有畜牛使相斗的民俗。人类学博士斯泰尔(F.Starr)说:“(马来人)斗牛,不像墨西哥或西班牙人那样残酷。在墨西哥或西班牙,牛是与特别训练出来的一团斗士角技的,在马来地方,则是牛与牛斗。”其地尚有水牛与虎斗的玩戏。据斯泰尔氏所说,这在马来人的社会中是尤其著名的。其它,还有什么“地黄牛戏”。
如上所述,斗牛的方式,有种种不同之处。因之,我们对于它的发生时代及原因等,也当分别地看。西班牙式的斗牛,未必即与中国金华式的斗牛,是在同一时代(当然是指文化的阶段)、以同一的原因而产生的。关于这点,让下文去提及吧。
![]()
三
要明白一种习俗的起源之时代及意义等,不可不从社会的观点去加以检讨。因为人类的文化,无论是物质的,抑或是精神的,它的产生与流行,都可以从社会的环境上找到正确的解答。风俗、习惯,自然没有例外。
尼登教授曾有一则谈论民俗起源的话云:
民俗起于不知不觉之中。人与人相接触之后,民俗自然产生。 ……我们推求民俗的起源:最初是偶然有人做了一件事,得到成功,以后旁人复仿行之,也成功了。因此仿效者日益加多,久之成为民俗。民俗既经成立,便觉得非这样去做不可. ……
假使我们相信这个持论的话,那么,一切民俗,差不多都是没有它所应诞生的理由的。它的产生,只由于某人的偶然动作;它的流行,也不过仅由于模仿的成功,而不是另有需求的客观性和可能性。这种观念论者的解释,是很难于正确地把握“事物的真相”的。反之,我们另看看从社会学观点出发的学人之意见吧。例如马哲民氏说:
风俗是由某种生活环境常常发生的一种关系的行为之形式,而又以之支配一定社会人类的内心行为,所以它虽不是法律、道德等规律,但亦带规律的性质,是人类行为自然形成之“典型”(Types)。
他又说:
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产力所形成的社会生活之下,人类生活的形式,本与之相适应。由一定的生活形式,便决定一定的风俗。等到社会变化,风俗亦不得不随之变化,这是 一个定律。
这里所引的两小段话,虽然很概括,很简略,但我们觉得它对于人类俗尚的产生及其性质、变迁等的解释,是比较合理的。
斗牛,是民间娱乐,是一种流布于世界各地的颇有力的风俗。我们倘要把它看做一种在不可知的时代中,由于偶然一些人的高兴,而被倡立了的(它和那产生它的时代的民众之物质生活 及其一般的精神状况,是毫没有关系的),这便不用说了。我们如果不满足这种偷懒的解释,那么,进一步把它所产生的时代及原因细探出来,这是必要的,而且是富于意义的吧。
我以为西班牙式的斗牛,与中国式的斗牛,是产生于两种不同的经济背景之下的。前者是狩猎时代的产物,后者是农耕时代 (或兼畜牧时代)的产物。前者的目的(无论是自觉的、抑或非自 觉的),在演习着人类对于兽类(牛)的征服能力,或对于实际劳动——狩猎野兽——模仿的游戏。后者则在致使或比赛那于初民生活有迫切关系的生物(兽力的奴隶)之体力的壮健,当然同时在表现上不免带着一些宗教的意味。
要详细地阐明这个问题(单指后者——即中国式的斗牛与农业的关系),我们不能不作下列数点谈述。
第一,我们先来探问这个颇像有点迂远的问题:中国的农业时代发生在什么时候呢?据旧史所说,伏羲开始教民畜牧,到神农时代,便发生了农业。但这种时代,现在学者多承认它是“神话及传说的时代”,虽然其中不无包含着许多事实的影子,但其“时间”及“人物”都是缺少可靠的确定性的。并且这种人物和时代,只是当日某一个氏族或部落的呢?还是果如我们后代史家所想象的那样,主要地属于我们全民族的原始祖宗及原始时代的呢?这也是很大的问题吧。
倘转到相较可靠的材料上检查,则在商朝末叶,他们尚是“一种粗耕的,兼田渔游牧的经济生活的民族。”至于农业上用兽力(在中国大都用牛,所以“犁”字从“牛”)的事,据近年国内学者的考究,同得到“开始于周代”的结论。这大约是颇靠得住的吧。(引语见程仰之先生所著《殷民族的社会》,刊于广州中山大学 《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第16期。参见郭沫若著《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第二,要谈论牛在我国过去被注意及敬重的情形。如我们所知道,牛,这种驯养的动物,因为它与人类生活之关系,所以它在许多民族间多曾被虔敬地重视过。例如古埃及与印度的先民都达(Todas)对于牛的崇敬之忱,真是达到极点了。
中国古代对于牛的注意和重视,在文献上是颇不贫乏的。例如,仅从文字上看,凡牛之雌雄、牛岁、毛色、行动、鸣叫等,皆有特定之字(参见许慎《说文解字》卷2)。此外,如万物的“物”字,告诉的“告”字,皆从牛得其义。可想见我们古代祖宗的生活和牛类关系的紧切了。
像古埃及或现代许多文化落后的种族那样崇奉牛神的事,在我们中华民族,似尚未见有此种较显著之文献的发现。但对于牛的尊敬的情绪,直到现在,在村落及小市镇的人们的头脑中,是仍然相当地保存着的。《礼记·月令篇》有“季冬之日,……出土牛以送寒气”的话,可见后来所举行的“迎春”的隆重典制(汉唐以来,“土牛迎春”,为朝廷及地方之重要典制。见《续汉书》李 涪刊误等),它的来源是极古老的了。又《王制篇》云:“诸侯无故 不杀牛”。注云:“谷者,民之命,牛植谷,故王制禁杀。”(现在乡间还有以杀牛为罪恶的。这恐是混合了原始农业社会思想及佛教的“好生观”的结果。)从这些断片的材料中,以考古代农业时期,对于牛这种牲畜的重视当不是全无一点把握的吧。
第三,关于牛的性格,我们也想顺便说点话。如我们所知道的,一切的家畜,在原始时代,都是“野生”的。人类到了驯养野兽成功,在文化史上便开始了极光荣的记录。据考古学者们的探究,到新石器时代,才有人类驯养动物的遗迹。而在几种被人较早豢养的动物之中,牛类便是其一。
不错,牛在许多被豢养的动物之中,也算得上是极驯服的。但它终是动物——由野兽变成的家畜动物,它不免有“野性”迸发的时候。《说文》“抵”字训“触”,“告”字训“牛触人,角箸横木,所以告也。”又《周礼》有“封人掌……饰其牛牲,设其福衡”的语句。杜子春云:“福衡,所以持牛,令不触人。”由这些看来,牛类常有发作野性的事可知。关于牛头的文献,如辛谠的勇持斗牛之角(见《唐书 · 辛谠传》),崔安潜的爱看它们竞斗的姿态等(见《北梦琐言》),都不是什么很特殊的事例。
第四,不妨提一下文化荒野幼稚的种族,他们的游戏娱乐与禽兽的关系。因为人类早期的生活(狩猎的、畜牧的、农耕的)与动物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因之反映在他们文化上的物事,也不能不以这为主要成分。原始民族以及一部分开化较迟的民族(甚至 于文化已经很高的民族),他们的娱乐——日常或定期的娱乐,以禽兽(尤其是兽类)为对象,是非常普通的事。各民族的戏剧及踊舞,其起源及扮演,很多是以兽类的动作等有相当的关系的。随便举点例子,如古希腊人“春祭”时饰马尾、效牛鸣以娱神,印第安人等有饰小羊惧狼以诱水牛来救的简单戏剧(见克尔沃唐 (Chlverton)的《论艺术之起源》),日本人的狮子舞(见西村真次教授《文化人类学》第三章第八节),澳大利亚人的蛙蝶舞(见格罗塞(E.Grosse)博士的名著《艺术的起源》第八章)等。我国有些地方每到了旧历新年常有弄麒麟、狮、象等娱乐的事。
至于直接以禽兽之类为戏的事,更是各民族所习见的。印度人的玩蛇(见松村松林博士的《惊异与神秘的生物界》等著作),马来人的斗鸡(见《马来半岛土人之生活》),土耳其人的斗公羊(见英人密林根(Millingen)氏所著《土耳其》),以及中国人的斗鸡、斗蟋蟀、玩猴子及绵羊等,都是好例。
以上我们把阐明本文要旨所需要交代的话一一述过了。在此,我们要来简切地结束本文的主要论点。
大约当我国已进入犁耕的周代,某地方的民众为了要使他们的经济生活所深重地依赖着的家畜(牛)之体力增进健壮(或彼此要竞较它们的壮健),所以在秋收之余或将从事于春耕之时,大家乐于赶着正在隆重地举行祈谷或报赛典礼的际会,兼行这种角斗的比赛。在“为生活”的实利意义之下,他们藉此娱神并以此自娱。
这种风习,自发生至今,为时已约二三千载,原意当早被忘却(至少忘却了一部分),表现的方式也有不少“变本加厉”之处。但我们倘加以精细的考察,它的起源的时代及原因,并非怎样难 以捉摸的。
普列汉诺夫(G.Plekhanov)氏曾经这样说过:“我们毫无什么能力可以说在他们的生活上(他们,指文化上未开展的原始人),游戏比维持生活所必要的活动,占着更大的意义。”(见普氏所著《再论原始民族的艺术》一文)这是我所以要把现在尚保存着农业风的金华社会中的斗牛风俗,解释为起源于远古初进犁耕时代,与当日民众实际生活有迫切关系的娱乐之理由的说明。
1931年6月2日于杭州
原文出处
《一种民众娱乐的考察:斗牛》原文载于《民众教育季刊》1931年第4期。后改名为《金华斗牛的习俗》,收录于《钟敬文文集:民俗学卷》中。注释与参考文献从略。
公众号总指导:萧放
内容顾问:朱霞 鞠熙
指导教师:贺少雅
公众号主编:叶玮琪
【民俗学经典文章】栏目责编:郭丽佳
图文编辑:赵健坤
我们是一个亦庄亦谐
的公众号
![]()
![]()
北师大民俗学
关注学术知识│关注生活热点
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