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美术网讯 “媒介的语言—中国绘画色彩背后的科学”科普艺术展开幕式9月28日下午在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青年空间举行。本次展览联合天津师范大学化学科普基地、天津市河北区教师发展中心、天津博物馆、上海马利画材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力量,围绕色彩的物质性与文化性系统揭示中国绘画中色彩的科学成分与审美价值。
![]()
来自天津市科学与艺术学会、天津市河北区科学技术协会、天津市河北区教师发展中心、天津师范大学、天津美术学院、《天津日报》、天津美术网等各界领导与代表,以及广大师生和市民逾百人出席了现场。此次展览围绕色彩的物质性与文化性,探索中国绘画色彩中的科学内涵与审美价值,在推动艺术与科学的跨学科对话同时,将专业性问题转化为公众易懂的科普叙事,以此发挥美育教育与科学传播的双向功能。
![]()
展览开幕式现场
展览策展人叶春辉教授表示,此次展览与传统美术展览有所不同,它不仅在于呈现艺术本身,更着力于艺术与其他学科,尤其是科学之间的跨界对话。展览在策划和组织上,力求解决如何在保持两大学科的独立性同时,促成艺术与科学间的有效对话;如何把专业性较强的问题转化为公众易于理解的科普叙事,从而真正发挥教育与传播功能。为此,展览分为“天地之色”“墨分五色”“观色见心”“破界重塑”“跨越千年的色彩对话”以及“丹青密码:颜料构成的化学方程式”等六个板块。
![]()
展览策展人,天津美术学院叶春辉教授
展陈设计以“看得见的色与看不见的理”为逻辑主线,将信息可视化、现场科学实验互动、颜料物质基础展示与经典传统作品及当代艺术案例有机整合。力求使观众既可以看到材料与技法的物质性,也能理解色彩背后的文化与思想脉络,进而感受艺术与科学交融的多重可能。
![]()
展览开幕仪式
![]()
展厅陈列
![]()
展厅陈列
![]()
展厅陈列
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赵栗晖教授在发言中表示,中国绘画又名丹青,这一绘画形式也可被看作是一场色彩史。此次展览是传统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展览,一方面实现了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对话,另一方面也为观众提供了一场沉浸式的视觉与感知体验。
![]()
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赵栗晖教授
本次展览得到了天津市河北区教师发展中心以及区内9所中学和12所小学师生的大力支持,在“穿越千年的色彩对话:我的东方色彩萌兽”环节,200余名7至16岁的孩子,通过“生肖”这一传统文化符号,结合“东方色彩”的主题,探索了传统中国色彩的文化语汇在当代生活中的视觉重构,实现了跨越千年的对话。
![]()
“穿越千年的色彩对话:我的东方色彩萌兽”
![]()
“穿越千年的色彩对话:我的东方色彩萌兽”
天津市河北区教师发展中心主任段崇伟女士指出,本次展览打破了艺术与科学的学科壁垒,是推动美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践。使观者在感受传统绘画魅力的同时,实现了培养科学探究精神的深层目标。
![]()
天津市河北区教师发展中心主任段崇伟女士
天津市河北区教师发展中心美术教研员吕金亮老师发言时谈到,未来将以本次展览为契机,推动高校美育科研资源下沉至中小学课堂,通过“专家讲座+校本课程开发+实践工作坊”的模式,构建“高校引领、中小学落地”的美育协同体系。
![]()
天津市河北区教师发展中心美术教研员吕金亮老师
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李旭飞教授认为,色彩是中国绘画中的重点,本次展览不仅向大家科普了色彩在中国画中的地位,更通过展陈原料样本、色谱分析与工艺复原等,呈现了颜料来源与配色技法,以此促成了传统与当代的对话。
![]()
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李旭飞教授
天津美术学院院长邱志杰教授在致辞中说,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制作颜料的方式,中国绘画色彩既是文化载体,也是科学研究的富矿,本次展览为艺术院校的教学与科研提供了新范式——未来将鼓励更多师生从科学角度挖掘传统艺术的当代价值,同时推动美育与基础教育、公共文化服务的深度融合,让传统绘画色彩在新时代“活”起来、“传”下去。
![]()
天津美术学院院长邱志杰教授
此外,展览中还设有化学专家现场互动环节,天津师范大学化学学院高级实验师、化学科普基地负责人刘忠义老师与天津师范大学化学学院讲师王娅妮博士,在现场向大家展示了制作颜料的相关过程。两位老师现场用索氏提取器从植物中提取有机颜料,并通过柱色谱法对其分离与纯化,向观众展示了中国绘画色彩的科学内涵,凸显了绘画与化学之间的跨学科互动。
![]()
天津师范大学化学学院高级实验师、化学科普基地负责人刘忠义老师(右)
![]()
天津师范大学化学学院讲师王娅妮博士(右)
这个展览因参与单位众多,另一方面因为这是一次学科间的深入沟通与实践挑战:比如如何在保持各自专业独立性的同时,促成艺术与科学的有效对话;如何把专业性较强的问题转化为公众易于理解的科普叙事,从而真正发挥教育与传播功能等,筹备的周期较长。展览结构设置为六个板块:1)天地之色——颜料的来源与技艺为色彩提供了物质基础; 2)墨分五色——墨与笔法构成东方独特的色彩叙事与视觉语法; 3)观色见心——色彩如何被文化化、情感化、符号化和社会化;4)破界重塑——当代艺术家对传统材料与技法的继承与创新;5)跨越千年的色彩对话——历史与当下的连续与回应。
![]()
![]()
本次展览得到了天津市河北区教师发展中心及区内9 所中学、12 所小学广大师生的积极参与。学生们以“生肖”为切入点,结合东方色彩,对传统色系在当代生活中的视觉重构展开创作,为展览增添了鲜活的公众视角。
![]()
本次展览展期为一个月,举办期间正值国庆与中秋双节及故宫博物院建院百年之际,主办方同时安排了一系列宣教与互动活动,诚邀各位继续关注并踊跃参与。
展览将通过中国画色彩创作体验、专题讲座、文化研学、颜料再生计划等相关公共教育与学术活动,向社会公众提供丰富多元的学习与参与机会,推动高校与社会的深度合作以及跨学科交流,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实践支持。
![]()
出席展览开幕仪式、前来观展的有:天津美术学院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著名艺术家、策展人,邱志杰教授,天津市文联原秘书长,天津市科学与艺术学会副会长商移山,天津市河北区科协三级调研员程志伟,天津市河北区教师发展中心书记、主任段崇伟,天津市河北区教师发展中心美术教研员李强,天津市河北区教师发展中心美术教研员吕金亮先生,天津师范大学化学学院高级实验师,化学科普基地负责人刘忠义教授,天津师范大学化学学院讲师王娅妮博士,和平区教师发展中心美术教研员徐凌云,天津市河北区中、小学的优秀美术教师代表等。
出席展览开幕仪式的天津美院领导、教师有:天津美术学院宣传部部长苏丹,天津美术学院院长办公室主任李晶晶,天津美术学院安全工作部长吴广,天津美术学院教授,科研与研究生处原处长范敏,天津美术学院教授,河北区美术家协会主席,艺术家周世麟教授,天津美术学院院长办公室副主任何东宝,天津美术学院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办公室副主任李光宇,天津美术学院科研与研究生处副处长王中谋教授,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中国画专业副教授李旭飞,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龚伟,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赵栗辉教授,天津美术学院津美融合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吕铁元教授,天津美术学院美术教育学院副院长,中国画学院教授魏云飞,天津美术学院学报《北方美术》副主编艺术与人文学院副教授赵振宇,天津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综合艺术系主任赵素梅,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中国画系主任,副教授方勇,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人物画系副主任,中国画专业副教授马兆林,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副主任,刘丹,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中国画系副主任陈昭博士,天津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副教授著名水彩画家梁广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教授,书法家段为民,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教授,书法家周勋君博士,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教授霍岩,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青年教师黄红涛,天津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副教授许楠,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青年教师周乐、冯世坤、李维兵、朱鹏宇、高天云、郝玉墨、李雨泽、范同欢、刘宝环等。
展览现场掠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