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刘小顺的旅行和生活研究所。
![]()
提到武汉的市井记忆,老汉口人应该常常会想起属于吉庆街的夜晚——170米的窄街里,烧烤的焦香混着热干面的酱香飘满街,塑料桌椅在路边摆得密密麻麻,食客们光着膀子喝啤酒、侃大山,民间艺人背着二胡穿梭其间,一句“老板点首歌不”就能点燃全场的热闹。可如今再走这条吉庆街,高大的仿古建筑、整齐的商铺招牌、规范的大排档,却让很多老汉口人忍不住叹气:“这哪还是吉庆街?跟全国到处都有的商业街没两样,我们本地人都几乎不再来了。”
![]()
我第一次逛吉庆街是很多年前,跟着武汉的朋友从江汉路拐进去,刚踏上石板路就被扑面而来的烟火气裹住。巷子里挤得满满当当,每一家大排档都亮着暖黄的灯,师傅们在铁板上翻炒小龙虾,“滋滋”的声响里溅起油花;穿背心的老板拿着菜单穿梭在桌间,用武汉话吆喝“热干面加蛋不加辣?”;最热闹的是民间艺人,有拉二胡的大爷拉《洪湖水浪打浪》,有弹吉他的小伙唱《汉阳门花园》,还有吹笛子的姑娘凑到桌前,问食客想听什么曲子,几块钱一首,唱得比KTV还投入。朋友说:“吉庆街的灵魂就是‘乱中有序’,越挤越热闹,越吵越有味道。”
![]()
那时候的吉庆街,是武汉的“夜生活名片”。文学作品里写它“是汉口的活化石,是武汉的市井博物馆”;外地游客来武汉,必来吉庆街吃一顿大排档,哪怕要等半小时才有座位;本地年轻人聚会,也爱来这里,点一份油焖大虾、几瓶冰镇啤酒,听着艺人的歌聊到半夜。我记得有次吃到凌晨,隔壁桌的武汉大叔跟我们拼桌,边剥虾边讲他年轻时在吉庆街的故事:“以前这里的烧烤摊就一个铁皮炉,艺人都是街坊邻居,唱的都是武汉的老调子,哪像现在……”
![]()
可这样的热闹,终究没抵过城市发展的脚步。随着武汉越来越现代化,吉庆街的“乱”反倒成了“问题”——路边的油污难以清理,深夜的喧闹影响居民,塑料桌椅占道影响交通。为了适应城市管理,吉庆街开始升级改造,仿古建筑取代了低矮的老店铺,统一的招牌换下了手写的幌子,规范的室内大排档代替了路边的铁皮炉。当再次去吉庆街时,都差点认不出来:宽宽的街道、干净的地面、精致的路灯,连大排档都摆得整整齐齐,再也没有了以前“随意”的烟火气。
![]()
最让人心酸的或许是民间艺人的变化。以前在吉庆街,艺人都带着武汉的“江湖气”,唱的是《汉口往事》、《武汉伢》,拉的是湖北大鼓的调子,甚至能即兴编词,把食客的故事唱成歌。可现在再去,艺人大多是外来的年轻人,手里拿着歌单,上面全是流行的口水歌,“老板点首《小苹果》不”,少了原先“接地气”的质朴。旁边的武汉阿姨叹着气说:“以前的老艺人要么走了,要么老得唱不动了,现在这些年轻人,哪懂武汉的老调子哦!”
![]()
现在的吉庆街,却成了“游客专属打卡地”。周末时,能看到不少外地游客拿着攻略找“老字号”,可吃了之后大多失望:“味道跟其他地方的大排档没区别,还贵”;而本地人大都不来了,有武汉朋友说:“现在想吃大排档,会去巷子找老摊子,吉庆街变得太‘假’了,没有以前的味道。” 去年过年,我又去了一次吉庆街,街道上挂着红灯笼,看着很热闹,可店里的食客大多是游客,少了本地人的身影,连空气中的味道,都少了以前那股子“武汉的烟火气”。
![]()
其实,吉庆街的“遗憾”,或许是现在很多城市都面临的难题。不改造,老街道的脏乱差会影响城市发展;改造了,又容易失去原有的文化韵味。有人说,吉庆街应该像成都的宽窄巷子、北京的南锣鼓巷,在改造中保留部分老元素;也有人说,市井文化本就应该“野蛮生长”,太规范了就没了灵魂。可不管怎么说,那个170米巷弄里满是烟火、艺人歌声里藏着武汉故事的吉庆街,终究成了老武汉人的回忆。
![]()
如果你下次再去武汉旅游,还会去吉庆街逛一逛吗?是想看看改造后的“新吉庆街”,还是想寻找街巷里的老摊子,感受武汉的市井味道?或许,我们现在怀念的不只是吉庆街,更是那份藏在烟火气里的、真实的城市记忆。对此,你还有什么看法呢?欢迎留言评论哦!
用有趣的角度看世界,做最有态度的旅行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