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阿姨是小区里出了名的“节俭能手”,70岁的她,从牙膏挤到见底,到米饭从不剩一粒,每每说起精打细算,总是满满的自豪。但有一天,邻居张大妈敲开她的门,满脸担忧:“最近总听你说胃不舒服,要不去医院查查?”李阿姨这才想起,近来自己胃口变差,体重也悄悄减轻。到医院一查,医生一句话让她和家人都愣住了:“你这不是普通的胃病,已经有了早期癌变的迹象。”李阿姨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省吃俭用”几十年,竟然省出了这么个“病根”。
有人或许会觉得,这是个极端个例。但事实上,医生早已屡屡发声:有不少癌症,其实是长期“省出来”的。省钱本不是错,可若在健康上盲目“斤斤计较”,后果很可能得不偿失。尤其是其中的3个关键环节,许多人习以为常地“能省就省”,反而给癌症埋下了暗雷。那么,这3处地方究竟是哪?现在还不晚,建议每个人都认真对照自查。
在中国,每年新发癌症病例近450万,因癌症去世的人数也突破了300万大关。根据《中国癌症统计年报》的数据,部分癌症的发生,和生活、饮食习惯有密切关系。哈佛公共卫生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等权威机构均指出,劣质饮食、忽视身体预警信号、不舍得做筛查等行为,正在成为国人高发癌症的重要诱因。
![]()
很多家庭习惯“食物不坏就不扔”、“体检没必要每年都做”,在肿瘤早期症状极不明显的情况下,等到身体出现剧烈不适时,再去就医,往往已错过最佳干预时机。更有调查显示,45%的食管癌、胃癌与长期食用霉变食物、剩饭剩菜有关,而60%以上的肝癌被发现时已是中晚期,和没有及时筛查有直接关系。
医生们反复提醒:该花的不能省,尤其在这3个方面,越“抠门”,越容易吃大亏。
很多人觉得,剩菜剩饭、发霉的食品“扔了可惜”,硬是忍着异味下肚。然而《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数据显示,黄曲霉素等霉菌毒素是最强致癌物之一,长期摄入可让患肝癌风险提升高达60倍!云南省曾发生过因食用350克霉变饵块,导致急性中毒甚至身亡的案例。专家指出,这类“节约”不仅无益,还极其危险。
![]()
建议:食物一旦发现异味、变质,坚决丢弃;剩饭隔夜若存放不当,细菌、亚硝酸盐超标,尽量不吃。购买食材优先新鲜、安全来源,不“赌运气”。
不少人总觉得“我身体好着呢,没毛病,查啥查?”其实早期癌症大多隐匿无症状,中国癌症筛查遵循“早发现、早治疗”原则,能让五年生存率从30%提升到60%以上。有研究发现,50岁以上人群坚持每年体检,消化道肿瘤、乳腺癌、甲状腺癌等检出率提高约40%,而低龄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
建议:40岁以上建议每年常规体检,特殊高危人群(如有家族肿瘤史)应按医生指导增加专项筛查。别拿“省钱、省事”做理由,耽误的可能是一辈子的健康。
![]()
一根烟、一杯酒,“能省就省”的人往往觉得少抽少喝算是“节约”。但世界卫生组织早已明确,“烟草和酒精使多种癌症风险成倍增加。全球每年有20%以上的癌症归因于烟酒。”至于熬夜,现代研究证实,长时间作息紊乱可提高肝癌、乳腺癌等恶性肿瘤发生率约25%。用省下的钱养成坏习惯,最终却可能用成倍的费用和身体代价去治病。
建议:不抽烟、不酗酒、少熬夜。经济压力大可以理解,但健康绝不是“抠”出来,“省”出来的恶习,该及时远离。
投资新鲜食材,省下的是大麻烦:选购新鲜肉菜水果,按需储存,减少食物浪费,用干净、可靠的餐具和环境加工。有条件尽量避免长期食用腌制、熏制和发酵类高风险食品。
投资定期体检,守住健康底线:用一年一两次的体检费用换来早发现、早治疗的机会,是极高“性价比”的好投资。体检疾病筛查报告务必重视,可请医生结合自身状况做解读。
投资好习惯,减少可控风险:不吸烟,不酗酒,睡眠充足,饮食规律。这看似简单,却是降低癌症发生率最有效的方法。家庭成员互相监督提醒,养成良好作息,共同为健康护航。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