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孔雨童 李欣迪 邱志强
![]()
大年初一第一碗热腾腾的饺子不是端上餐桌,而是送给英烈,这个传统,在山东省临沭县曹庄镇的朱村延续了一辈又一辈。
作为远近闻名的抗日战斗堡垒村和模范支前村,红色精神流淌在岁月长河中,也流淌在当地人的骨血里。
延续了80年的年俗
朱村村西北,近年来新盖起一排粉红色的小楼,95岁的支前模范王克昌就住在这里。老人家里陈设朴素,那些在硝烟战火里推着小推车穿梭的岁月,在他的讲述中,仿佛已经变得云淡风轻。
![]()
站在已经改成纪念馆的自家院子里,王克昌说起当年,1941-1943年,八路军115师四团三营驻扎在朱村,八连连长鄢思甲就住在他家里。
1948年,淮海战役打响。那年秋天,17岁的王克昌带着过冬的棉衣随着大部队出发支前,这一路,道路泥泞到经常推不动小车,只能干挑,他的肩膀被磨得血肉模糊;冬天到来后,下了三场大雪,他和担架队又赤着脚,踩在刺骨的雪水里……
王克昌和这支人民军队的感情始于1941年。1941-1943年间,八路军115师四团三营驻扎在朱村,“那时候八路军对老百姓都很好。住在谁家里,清晨还不起来,水缸就给挑满水,天天给打扫卫生,瓦坏了就给砌上。他们走了都怪想的。”王克昌说。
三营八连连长鄢思甲当时就住在王克昌家里,这位记忆中“黑乎乎”“半锅身子”,脸一沉身边当兵的“大气不敢出”的连队领导,对王克昌却格外慈爱,时常摸着他的头叫他“小鬼”,王克昌碰他的东西也从不生气。
![]()
就是这位“黑脸”连长,救了这一村人的性命——1944年农历除夕,当天早晨,王克昌突然听到了一声枪响。其后百姓们得知,鬼子已纠集了1000多人,在邻村杀了七个人后,正准备对朱村这个老革命根据地进行一场疯狂的报复扫荡。
当时已经离开朱村,驻扎在沭河东岸的八连听到了枪声,在尚没有上级命令的情况下,鄢思甲果断表示,“枪声就是命令,这一仗打好打坏都得打,我们不能让老百姓过鬼门关”。随后他边上报,边带领战士踏破冰面,趟着冰冷的河水赶到朱村,前来救援。
钢八连在村西头和鬼子相遇后,双方在朱村老林展开一场6小时的激战。期间,鄢思甲被子弹打伤了脖子,呼吸困难却仍坚持指挥。最终,八连击毙日伪军40余人,朱村平安了,24位战士却壮烈牺牲。
第二天天一放亮,群众就自发端着热气腾腾的饺子,抱着祭祀用的烧纸,流着泪齐聚朱村老林,深切悼念这些为了自己而牺牲的英雄们。从此后,大年初一“第一碗饺子祭英烈”的年俗一代代传下来,延续了80余年。
一个农民的“执念”
在朱村,现年75岁的王经臣从小听着钢八连保卫朱村的故事长大,他的后半生一直有一个“执念”:让人们永远记住钢八连。
1998年,村里要求做王氏老林和抗日战争战场遗址保护,找来了有初中文化的王经臣。在查资料的过程中,他越发觉得应当为钢八连和朱村建立一个纪念馆。到2003年,村里已经开始筹建纪念馆,却又因种种事情最终搁浅。
纪念馆暂停了,但王经臣的念想从来没有停止过。彼时,因为朱村战斗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一些资料的征集和历史细节的考证都变得困难,王经臣就三乡五里地跑。家里人发现,他有事没事就去找村里的老人聊天;去赶个集,他忙着打听旧事;参加婚宴时也边碰杯边跟老乡们问起“有没有听过钢八连的老故事”。
“老人们年纪越来越大,我怕这些事被忘了。”在艰难的搜寻中,一些散落在四处的抗战老物件被王经臣收集了回来:刺刀、马灯、老百姓自制的石雷……一些关键历史中空缺的细节被确认、上报、记录;甚至连“钢八连救朱村”这个故事,他也在多位高龄老人那里打听后补上了重要细节——原来,当年在钢八连跟鬼子激战时,不少村民看到八路军武器落后,就自发掏出了自家藏着的一箱箱手榴弹,不顾危险地送往老林支援,最终军民合力打退了敌人。
2011年,新的村党支部书记王济钦上任,王经臣想建纪念馆的念头和他不谋而合。随后村里发起了募集经费的倡议,村民们响应踊跃,很快就筹集了20多万元。为进一步确认史实,王经臣专门奔赴济南拜访鄢思甲的女儿,又赶往杭州,寻访铁英子女。
2012年,“八路军老四团钢八连朱村战斗纪念馆”“抗日战斗战场遗址”“朱村历史文化陈展室”组成的“朱村抗日战斗纪念馆”对外开放,从此开始接待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
纪念馆开馆后,因为没有专业讲解员,王经臣又自发成为了义务讲解员,年过六旬的他有时一天要接待十几波参观者。
![]()
建起纪念馆,王经臣又自发成为讲解员,只要村里来了参观的,吃着饭他也会放下筷子赶过去。
“不管他在做什么,有时候吃着饭,只要说村里来了参观的,爷爷会放下筷子就去。”王经臣的孙女,后来也成为纪念馆讲解员的王书晴说。
“做了一些有意义的事,让我觉得这一生没有白活”王经臣这么觉得。
骨血里流着的奉献
“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战争年代,这曾是朱村百姓真实的写照,这种奉献精神一直延续至今。
1949年,导沭整沂工程开工,此后当地又进行了老沭河改造、黄白总干排等工程……期间朱村共贡献了3263亩耕地,占全村土地总面积77.7%,人均耕地因此由4亩减少为4分,且多数土地都是无私提供。
土地少了,朱村小麦产量却始终走在前列,这背后,又是一部战天斗地的艰苦创业史。至今,朱村档案陈列展墙上还挂着一副当时任山东省委第一书记、著名书法家舒同亲笔书写的《小麦丰产奖状》,上书:“奖给一九五九年小麦丰产先进单位郯城县曹庄人民公社朱村生产队”。
“老一辈打下了江山,牺牲了这么多的烈士,这其中的精神一直鼓励着我们村每一个人。有这种精神头,没有办不成的事。”村支书王济钦说。
![]()
村子发展得越来越好了,王济钦任然觉得有压力,“得向着老百姓更高的期盼努力”。
如今,这种蕴含了沂蒙精神的红色文化和资源,也成为朱村经济发展的契机与引擎。
2012年,王济钦邀请浙江省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山东省临沭县朱村旅游开发概念性规划》,计划将朱村打造成古朴风情与红色文化相得益彰的文化特色旅游村。
“朱村人多地少,搞农业缺土地,搞工业缺资源。” 王济钦说,当时的目标是打造以红色文化,绿色农业,蓝色水域,古色建筑为代表的“多彩朱村”。到2013年11月,朱村成为“全国美丽乡村创建示范村”;其后,又捧回了“全国文明村”“红色文化特色村”等称号。
新时代的朱村,房子新了、道路宽了、绿化多了,高峰时每天客流量达5万余人,80%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腰包越来越鼓。
“接下来,我们想把绿色和特色产业做起来,比如农产品加工。农产品打造出来以后,电商也就起来了。要让年轻人回乡来创业打工。” 王济钦说。
“我们依然在向着老百姓更高的期盼努力。” 这位57岁的村支书,时刻想着能在他在任时更快地贴近群众的目标,但他也相信,即便有一天自己退休了,也一定会有人,将朱村的红色文化和精神继续传承下去。
岁月无言,但时光中很多故事都在诉说着朱村人的秉性和脊梁。
1983年,鄢思甲去世,家人遵照遗嘱把他的骨灰洒在了朱村。此后,又有裴正飞、陈忠孝等多位参加过朱村战斗的指战员托体岌山沂水,安息于此。
![]()
沭河滚滚南去,保卫过朱村的八连连长,永远留在了他守卫过的人民身边。而在这个红色村庄里,血与火中凝聚的军民情谊,牺牲和奉献精神也将永远流淌在朱村人的骨血中,激励着一代代后来者,在时代的大潮中,奋力向前。
总监制:廖鲁川
监制:刘海鹏
策划:刘雅菲 彭彦伟 赵艳 吴佳
统筹:吴佳
采访:孔雨童
拍摄:李欣迪 石绍琪 邱志强
后期:李欣迪
配音:朱若彤
海报设计:许晨
漫画:徐进
特别鸣谢:临沂市委宣传部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