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达子
- 本文共3010字,阅读时长大约6分钟
前言
- “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史记·卷六十八·商君传》
北宋仁宗朝的庞籍,大概是把这句话践行到极致的人。他从最底层的九品县尉起步,熬了整整三十多年年,终于站到了百官之首的宰相位置。论做官、论治军,或者是识人善用,他都是非常厉害的。
![]()
可就是这么一位出将入相的治世能臣,后来却被《三侠五义》之类的小说涂成了彻头彻尾的大反派,这是为什么呢?今天老达子就来跟大家聊聊这位被骂了几百年的庞太师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正史里的庞籍
庞籍的仕途,是北宋文官里最接地气的样本。他没有世家背景(他出身山东单县的普通地主家庭),没有科举状元的光环(大中祥符八年考中进士时,只是同进士出身),甚至起点低到不能再低了。
第一个官职是黄州司理参军,九品,管的是地方上的诉讼和刑案,相当于今天的县法院刑庭书记员+刑侦组组长。
但就是这个小官,让庞籍第一次露出了敢碰硬的性子。当时黄州有个农民被诬告杀人越货,前任官员懒得多查,直接判了死刑。庞籍到任后,翻出卷宗连夜核对,最终翻案,把农民放了,凶手送进大牢。这事传开后,黄州老百姓偷偷叫他庞青天。谁能想到,后来小说里的大奸臣,早年间是真的帮老百姓洗冤的官?
从九品到一品,庞籍走了整整三十多年,每一步都踩在政绩上。
因为断案明敏刚决,被转运使薛奎看中,推荐到开封府当推官(相当于京畿法院审判员)。后来任三司户部判官,管全国财政,他把地方官虚报赋税的漏洞堵了个严严实实,连仁宗都夸他会算账。
明道二年(1033年)刘太后去世,仁宗亲政,庞籍因为敢说太后垂帘时的弊政,被提拔为枢密副使(相当于国防部副部长),正式踏进权力核心。
![]()
直到皇祐元年(1049年),他终于当上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就是北宋的宰相,从九品小吏到百官之首,用了三十多年。
政绩
庞籍最拿得出手的政绩,是在西北边防的铁血整顿。
康定元年(1040年),西夏元昊称帝,挥师攻宋,连破延州、好水川,西北边境乱成一锅粥。庞籍临危受命,出任延州知州兼鄜延路经略安抚使。这是北宋西北边防的一线指挥官,管着今天陕西延安、榆林一带的驻军。
当时的宋军是什么德行?《宋史・庞籍传》里写得直白:边将多怯,兵无纪律。将领们要么临阵脱逃,要么虚报战功,士兵们天天偷喝军酒、倒卖盔甲,连站岗的人都凑不齐。
庞籍到任第一天,就干了件震动全军的事:把三个临阵弃城的将领拉到延州城门口,当着一万多士兵的面斩首。《续资治通鉴长编》里记载,当时全军股栗(腿发抖),再也没人敢说逃跑两个字。
接下来就是整编制、严军法、搞屯田。
不到两年,鄜延路的宋军从散沙变成了铁阵。元昊曾派三万骑兵来攻青涧城,结果被庞籍的军队诱入伏击圈,斩首一千多,俘虏三百人,连元昊的铁鹞子(西夏精锐骑兵)都被冲散了。《宋史》里说他在边数言便宜,悉见施行,蕃汉畏服——西夏的党项人、边境的汉人,都怕他的狠,也服他的能。
庞籍最被历史记住的识人之明,是提拔了狄青,就是那个脸上刺着字、从配军到枢密使的北宋传奇。
庞籍第一次见他,是在延州城的城头上,庞籍当场拍着他的肩膀说:“此良将材也!“从那以后,庞籍给了狄青所有能给的机会,比如让他带突击队奇袭西夏营寨。
最关键的一次,是皇祐四年(1052年)侬智高叛乱。庞籍力排众议,推荐狄青为宣抚使(南征军总司令)。结果大家都知道了:狄青率三万宋军南下,在昆仑关用夜袭战术,一战全歼侬智高的叛军,收复所有失地。
其实在《宋史・庞籍传》里,关于他的能还有很多:比如他当宰相时,把冗官(多余的官员)裁了一千多人,节省了国库开支;比如他反对重文轻武,多次上书说武将是国之长城,不能因为出身低就打压,甚至连他的狠,都是对着歪风邪气来的。
![]()
可就是这么一个从底层爬上来、靠本事当宰相的人,后来却被小说写成了结党营私、陷害忠良的庞太师。历史的错位,往往就是这么让人唏嘘。
《三侠五义》里的庞太师:被小说黑化的背锅侠
如果说正史里的庞籍是北宋官场的啄木鸟,那小说里的庞太师就是北宋朝廷的老鼠。在《三侠五义》《杨家将》《呼家将》这些明清小说里,庞吉(小说里多写庞吉,原型是庞籍)的形象简直是反派模板天花板。
他是仁宗皇帝的老泰山,女儿庞贵妃仗着皇帝宠爱,在宫里打骂宫女、在朝堂替父要官,连皇后都要让她三分。
他是结党营私的老手,手下有庞家五虎(五个亲信儿子),把持着吏部、兵部的要职,想升官的官员得先送他三千两银子的见面礼。
他是陷害忠良的专家:《三侠五义》里,他派亲信史丹做伪证,诬陷包拯滥杀无辜,差点把包拯送进死牢。《杨家将》里,他偷偷把杨六郎的捷报改成败仗,在仁宗面前说杨六郎贪生怕死,害得杨六郎被罢官。
甚至在《呼家将》里,他还私通西夏,想把北宋的神臂弓(当时最先进的远程武器)卖给元昊,幸亏呼延赞截住了运货队伍,才没让他得手。
用现在的话说,这庞太师就是全家坏到基因里了。可你要是把小说里的庞太师和正史里的庞籍放在一起对比,会发现除了名字像,他俩几乎没有一点重合:
正史里的庞籍没女儿做贵妃,《宋史・庞籍传》里只记载他有三个儿子(庞元鲁、庞元英、庞元常),连女儿两个字都没提。
小说里的庞太师陷害狄青,可正史里的庞籍是狄青的再造父母。没有他力排众议举荐,狄青这个配军根本当不了将军。
小说里的庞太师私通西夏,可正史里的庞籍是西夏的克星。他在西北把宋军整成令行禁止的铁阵,元昊派三万骑兵攻青涧城,被他打回老家,连铁鹞子(西夏精锐)都折了一半。
甚至连庞太师的太师头衔,正史里的庞籍都没资格碰。宋代太师是正一品加衔,只有蔡京、童贯那样的奸臣才会被加这个衔,庞籍一辈子最高官是宰相,连太师的边都没沾过。
为什么小说要把庞籍黑化成庞太师?
那为什么小说要把庞籍黑化成庞太师?说穿了,就是小说需要反派,而庞籍的刚正刚好给了作者创作素材。
第一个原因:太师=奸臣的民间刻板印象。
从北宋后期的蔡京、童贯,到南宋的秦桧,这些遗臭万年的奸臣都有个共同头衔——太师。民间老百姓不懂官制,只知道太师是很大的官,而很大的官里没几个好人。所以一听到太师,就自动把他归到奸臣堆里。
第二个原因:小说需要矛盾冲突。
包拯作为正义的光,得有个遮天的云来对抗才好看。庞籍在历史上有敢碰硬的名声:烧过太后的诏书、打过宠妃的内侍、斩过逃兵的头。这些刚正的行为,在民间被扭曲成跋扈专权。
小说作者一看:哎,这刚好是个权倾朝野的坏人模板啊!于是把庞籍的硬改成坏,把敢碰硬改成乱咬人,就成了小说里的庞太师。
第三个原因:民间谣言的滚雪球效应。
庞籍当年得罪的人可不少:太后旧党恨他烧了垂帘诏书,宠妃亲信恨他打了内侍,贪生怕死的将领恨他斩了逃兵。这些人的后代或亲信,在民间散布谣言:庞籍是个以下犯上的奸臣庞籍想夺皇帝的权庞籍收了西夏的银子。
![]()
谣言传着传着就变了味,到明清时,老百姓已经把庞籍和奸臣划等号了,小说作者自然就把这些谣言写成了剧情。
最有意思的是《三侠五义》的作者石玉昆,他是清代的说书人,写小说时根本没查过《宋史》,参考的全是民间话本和评书。这些话本里的庞籍早已经被黑成煤球,石玉昆只是把这些内容整理成文字,就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庞太师。
其实,小说里的庞太师,本质上是个背锅侠。
这中间的差距,不是历史写错了,而是艺术选了好看的故事,放弃了真实的人。小说需要坏人,而庞籍的刚正刚好成了坏人的创作素材。
老达子说
当我们今天聊起庞籍,十个里有九个会先想起《三侠五义》里那个阴毒、跋扈、专害忠良的庞太师,可如果我们放下小说里的反派滤镜,翻开《宋史・庞籍传》,会看见一个完全不一样的老人。
《宋史・庞籍传》里的庞籍:“字醇之,单州成武人……性刚简,任真,无城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