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慕容洞唐《凉州杨家将的念想落到了十七巷》:
凉州十七巷的晨钟在文庙上空轻轻回荡,李伯站在自家院中,望着墙上那幅“杨家将”画像。晨光透过老槐树的枝叶,洒在杨继业、杨延昭、杨文广的脸上,斑驳的光影里,他们英武不凡,仿佛随时会从墙上走下来。
李伯七十岁,是凉州杨家将传说的“最后传人”。他坚信自己是杨业后裔,更坚信“杨家将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种精神。”——这话,是他对病榻上的母亲杨敏姜说的。
“爸,我查到真相了。”儿子李小明推门进来,声音轻得像怕惊扰了墙上的画像,“杨家将,是公案小说虚构的。我们……误解牛爷了。”
李伯的手微微颤抖,把李小明撕拉到了屋外,压低腔调,死盯着李小明的眼镜片。“胡说!你太奶奶临终前,牛爷亲口说我们是杨业后人。”
“牛爷只是个说书人!”李小明几乎喊出来,激动得目眦欲裂,“杨业确有其人,但杨宗保、穆桂英全是虚构。凉州杨家将,是后人嫁接的传说。”
李伯沉默。他想起牛爷——那个在凉州十七巷说了一辈子书的老人。牛爷临终前握着他的手:“李伯,凉州杨家将不在史书里,在武威人的心中。”那时杨敏姜刚查出绝症,眼神黯淡如灰烬。李伯便咬定“我们是凉州杨家将后人”,只为让她眼里再燃一点光。
他摸着画像边框,指尖粗糙如岁月。杨敏姜总会说:“等我好了,咱去罗什寺找融开大师还愿,谢杨家将护佑。”她信得那样真,仿佛传说能续命。
李小明去找文化馆的王丽。
“我父亲不肯面对真相,”他说,“可……快撑不住了。”
王丽沉吟良久:“有些真相,不如善意的传说。”
几天后,她带着一册作旧的手稿来找李伯。
“《凉州杨家将》,我补全了。”她轻声道,面部平静,“杨业后裔杨政,元末迁居凉州,守边戍土,融入土司杨氏——您家谱里的‘杨’,是真的。”
李伯翻开纸页,指尖抚过字迹,仿佛触到祖先的体温。他泪落无声。爷爷临终那句“杨家将真的有真的有……”终于有了回响。
当晚,他收拾行囊,去了鸠摩罗什寺。
“为何出家?”方丈问。
“为她。”李伯望向十七巷深处,“杨家将不是血缘,是念想。她靠这念想活着,我便不能拆穿。”
次日清晨,他披上僧衣,立于寺门。晨钟再响,他仿佛看见杨敏姜坐在院中,听他讲杨六郎夜巡边关的故事,嘴角微扬。
王丽远远望着,心中了然:李伯从未信史,只信她。
而在巷尾茶馆,窦小龙啜着清茶,目光落在“凉州杨家将”展板上。他知道,杨敏姜今日又咳了血,却仍笑着听人讲“穆桂英挂帅”。他写文章、办展览,甚至悄悄资助王丽编剧本——只为延续这个“误解”。
“牛爷说得对,”窦小龙喃喃,“传说不是假,是药。”
凉州十七巷的灯火渐次亮起,如星子坠入人间。李伯的僧袍在风中轻扬,窦小龙的身影隐入巷口。而病床上的杨敏姜,正梦见自己披甲上马,与杨家将并肩守凉州。
钟声悠远。
传说继续。
她,还在听。
创作声明:本文是微小说,作者是慕容洞唐(冯洞唐)。文中人名皆为虚构化名,内容包含虚构创作,内容中的情节存在虚构加工,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