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场最近爆出个让人跌破眼镜的名场面——号称“钢铁洪流”的俄军,竟被满地磁性地雷逼得捡起了马鞭子。
据军闻网站《Defence Blog》及俄罗斯卫星社等多家媒体爆料,第9摩托化步兵旅已经组起了骑兵突击队,和步兵单位一起协同训练,打算用19世纪的战法破解现代雷区困局。
有网友看完直吐槽:“俄乌战场逐渐「骡马化」了……”
![]()
这件事的起因,是乌克兰战场的地雷太多了,都快成“全球最大雷场”了。截止2025年6月,乌克兰30%的国土都被地雷污染,乌军还“丧心病狂”地用无人机“播种布雷”——比如俄军刚曝光的“角雕”巡飞弹,一次能空投好几枚PTM-3磁性反坦克地雷,专往装甲车队必经之路撒。
而且这种磁性地雷邪门得很,不用碰到,只要金属装甲靠近,内部的磁传感器感应到磁场变化就炸。俄军的坦克、装甲车经常莫名其妙挨炸,连摩托车突击队都顶不住——之前网络公布的视频可以看到,第80北极摩托化旅的摩托兵,好几次吃了地雷的亏,伤亡比步兵还惨。
更要命的是,排雷根本赶不上布雷速度。机械化“播种”,比人工埋雷的效率高多了……俄军工兵背着30公斤装备趴在泥里排雷,伤亡率比步兵还高,就算用上“伊格尼斯”激光扫雷车,150米的射程也只能啃小块雷区,遇上乌军布的“三明治诡雷”(上层炸人、下层炸装备),照样得吃瘪。
说白了,俄军的现代化装备在雷区面前,成了昂贵的“移动活靶”。
![]()
被逼到这份上,第9摩步旅“风暴”小队的指挥官想出了“妙招”:重启骑兵。
俄媒还特意给这种战法找到了“理论依据”:马匹本身没有金属,只要不给马钉铁掌,踩过磁地雷区也不会触发引信,比任何装甲车都安全。
从曝光的训练画面看,这骑兵队还真不是摆样子:每匹马载俩士兵,一人控马、一人端枪提供火力,连马都要先过“心理关”——专门在枪炮声和爆炸声里练定力,确保冲锋时不炸群。
按照俄军的设想,这些骑兵主要从事三类任务:侦察时靠马的灵活性摸清楚雷区之间的缝隙,小规模突击时快速穿插至乌军侧后,后勤补给时驮着弹药穿越复杂地形,简直是“战场多面手”。
![]()
有意思的是,俄军在这方面并不算吃螃蟹,例如波兰、德国的特种部队至今都保留着骑兵单位,专在山地、丛林这种装甲车进不去的地方执行任务,算是现代战场的“特种工具人”。但其它国家都是用来搞侦察、搞渗透,俄军直接拿来当做突击力量,这步子迈得不可谓不小。
看似荒诞的背后,其实是俄军的“装备窘迫症”迟迟得不到解决,骑兵的回归也不是“战术创新”,而是俄军装备和后勤跟不上的无奈。
打了三年仗,俄军的装甲车辆损耗快过生产,连T-62这种爷爷辈的坦克都拉出来翻新,哪有富余的扫雷装甲车填雷区?之前组建的摩托车突击队,因为目标小、速度快,一度成了“香饽饽”,但摩托车还是有金属部件,遇上灵敏的磁地雷,伤亡就扛不住了。
![]()
有意思的是,空投磁性地雷还是乌军学习俄军的战法,现在反倒被同款武器卡了脖子。
有军事博主算过一笔账:一辆装甲车造价上百万美元,一匹战马加装备顶破天几万块,就算被炸损失也能接受——所以看似荒谬的“战术复古”,其实是被成本逼出来的“穷办法”。
而且这种战法的有效性也值得商榷,当年俄罗斯的哥萨克骑兵之所以能够挥刀对阵拿破仑,靠的是战马比敌军步兵跑的快,但现在面对的是无人机、还有反坦克导弹,马跑得再快能快得过子弹?就算骑兵躲得过磁地雷,躲不过无人机的“上帝视角”,一旦被乌军无人机盯上,就是战场上的活靶子。
![]()
从装甲列车重出江湖护铁路,到摩托车队冲锋,再到现在的骑兵上阵,俄乌战场接二连三的“返祖名场面”,本质是一场“高科技失灵后的战术倒退”。俄军想用19世纪的骑兵破解21世纪的雷区困局,就像用老棉袄挡子弹——看似能遮风,实则扛不住硬伤。
毕竟,马匹再灵敏也顶不住无人机投弹,骑兵再勇猛也扛不住反坦克导弹。这场“骑兵救场”的戏码,与其说是战术奇招,不如说是俄军装备缺口、后勤乏力的“公开病历”。
当然,同样的困境,乌克兰也存在。只要这场战争不停,相信双方还会有更多的奇葩战法出现在世人面前。
引用来源:Defence Blog、俄罗斯卫星社、央视军事、国际在线等相关报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