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房里传来滋啦的声响,电磁炉上的煎饺正冒着热气,锅铲在他手里抖得厉害,翻面时差点掉出来。
![]()
镜头一拉近,才发现这个做煎饺的老人,正是已经90岁的老艺术家——牛犇。
![]()
更让人心头一紧的是,他做好的菜没用专门的保温盖,而是扣了个半截塑料瓶;走路时找不到拐杖,就随手拎起拖把当支撑。
![]()
这样俭朴又凄凉的画面,怎能不让人心酸?
![]()
01 童年坎坷:孤儿进了剧组
牛犇,本名张学景,1935年出生在天津。命运从一开始就对他不太公平——7岁时父母先后去世,家里瞬间天塌了。他只能跟着哥哥嫂子过日子,帮人跑腿、拣煤渣,讨生活不容易。
谁能想到,这样一个小小孤儿,会因一场意外被推到电影世界?
![]()
那年,牛犇在院子里拍皮球,不小心砸到了邻居谢添的头。
谢添是大导演,没生气,反倒被这孩子的机灵劲儿打动,问他要不要演电影。牛犇眨眨眼,第一反应是:“有报酬吗?”一句天真话,却成了他改变命运的开端。
![]()
1946年,他演了人生第一部电影《圣城记》,扮演的小牛子憨态可掬,从此有了艺名“牛犇”。从那个下午起,这个流浪孤儿彻底走上银幕,成了中国影坛少见的童星。
随后,牛犇接连出演《火葬》《海誓》《泉水叮咚》等影片。
![]()
![]()
虽然没有俊俏的外表,但他天生会演戏,导演说一遍,他就能揣摩到味。角色一个个立体鲜活,很快让他成了观众眼里的“金牌小配角”。
02 爱情执着:青梅竹马,一生一人
如果说事业是老天给的机会,那感情就是他自己争来的。
1950年代,牛犇在上海拍戏之余,常去俱乐部打乒乓球。场上有个女孩,总把他打得落花流水。女孩叫王惠玲,家境殷实,性格爽利。
![]()
一次次过招,牛犇输得不服气,却也输进了心里。
恋爱刚开始并不顺利,王惠玲的父母嫌弃他家世太差,孤儿出身,经济条件也一般。但王惠玲坚定:“长得帅会老,钱也会花光,陪伴和善良最重要。”一句话顶住了家里的反对。
1957年,两人终于在上海结婚。婚后日子不算富裕,牛犇工资微薄,要养两个孩子,常常捉襟见肘。
![]()
可他们过得依旧温馨,丈夫拍戏辛苦,妻子守家持重。风风雨雨几十年,两人没有过任何花边新闻,在圈里被称作模范夫妻。
可惜天不随人愿,2019年,王惠玲因病离世。那之后,牛犇常常一个人对着空荡荡的屋子掉泪,看见老伴的衣物都忍不住心痛。
![]()
他甚至专门把家里重新装修,希望给妻子一个舒适的环境养病,但房子还没完工,人却走了。遗憾伴随他到今天。
03 演艺拼命:配角也能惊艳
牛犇一生几乎没演过男主角,可他把配角演成了经典。
《牧马人》里的郭谝子,一句“老许,你要老婆不要?”成了影迷几十年后的谈资。
![]()
《老酒馆》里的“老二两”,邋遢孤苦,却让人心生怜悯。
张艺谋的《活着》里,他演的镇长威严中带点人情味,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
几十年下来,牛犇塑造了200多个角色,不论大小,全力以赴。
为了拍戏,他和死神擦肩多次。
![]()
从黄河里被急流冲走,差点丢命;从毛驴上摔下,休克断肋,打着吗啡也坚持完成镜头;80岁时跳进冰湖,坚持不用替身;84岁在零下的片场赤脚拍戏,导演劝他加双袜子,他摇头:“这不符合人物。”
敬业到近乎固执,这就是他的脾气。也难怪导演们感叹:他年纪这么大,台词还能背得一字不差,几乎一条就过。
![]()
可别以为牛犇记忆力天生好,其实他在采访中说过,年纪大了记忆力衰退明显,背台词很吃力。为不拖团队,他常常凌晨三四点起床默背,直到滚瓜烂熟。
所以说,牛犇的成功不是侥幸,而是硬扛出来的。
![]()
04 家庭与儿子:低调父子情
牛犇和王惠玲育有两个儿子,小儿子王侃后来也走上了演员之路。
王侃在《色·戒》《琅琊榜》等剧里演过配角,口碑不错,却一直不算大红。他从不打父亲的名号,别人也很少知道他就是牛犇的儿子。
![]()
有人质疑,牛犇晚年住养老院,是不是儿子不孝?其实这是老爷子的选择。
牛犇觉得养老院热闹,有人说话,有人陪伴,比一个人守着冷清的家自在得多。王侃虽起初不理解,但尊重父亲,常抽空去探望。
![]()
父子感情淡而绵长,不热闹,却很温暖。
05 晚年现状:俭朴如初
如今,牛犇住在上海一家高档养老院。房间不小,有卧室、客厅、独立厨房,节假日还有活动。按理说,这样的条件已经很舒适,可老爷子的生活习惯依旧节俭到让人心疼。
![]()
有人拍到他煎韭菜盒子,翻面时手抖得厉害,灶台上油渍斑斑,锅碗堆了一桌。他做好菜舍不得丢剩饭,用塑料瓶扣在碗上当保温盖。
走路腿脚不利落,找不到拐杖就顺手拄着拖把。
![]()
很多人叹息:演了一辈子戏,拿过金鸡奖、百花奖,照理早就财富自由,怎么还过得这么抠?
![]()
但这正是老一辈人的习惯。牛犇年轻时吃过苦,始终记得“节俭”二字,哪怕到今天也不改。
![]()
不过节俭不等于清苦。养老院的生活让他能读书、写字、跟老人们聊天。有戏找他,他也乐呵呵去客串,不为钱,只为还能在镜头前呼吸那股熟悉的气息。
![]()
在舞台上,牛犇是观众心里的“人民艺术家”;在生活中,他只是个普通老人,认认真真做一顿煎饺,踏踏实实过好余下的日子。
![]()
结语
从童星到老戏骨,从孤儿到德艺双馨,牛犇用九十年的生命,把“演戏”两个字诠释到极致。他一生没当过大明星,却用一个个小角色,串联起中国电影的发展史。
如今,牛犇的身子骨已经颤颤巍巍,可那份认真和坚守仍在。就像他常说的:无论做什么,都要用心去做好。
![]()
在流量横行的今天,牛犇这种低调、敬业、纯粹的精神,显得格外珍贵。或许几十年后,名字会淡去,但他塑造的角色和那股子认真劲儿,会留在更多观众心里。
90岁,他依旧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执拗地耕耘。这份执拗,本身就是最感人的风景。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