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当辽宁舰劈波斩浪驶入西太平洋,歼-15战机挂载实弹、加满燃油从甲板一跃而起,精准完成对海面目标的模拟打击时,鲜有人回忆起二十年前那场决定中国航母命运的关键抉择。
正是这一次立足现实的战略选择,不仅使我国航母迅速建立起具备实战能力的空中打击体系,更为今日“三型并举”格局——即歼-35隐身舰载机、歼-15T弹射型、歼-15D电子战型号——奠定了坚实基础。
那么,当年为何没有采纳看似轻巧灵活的歼-10双发改型方案?又是什么让歼-15这款重型舰载机成为令某些霸权国家警惕的存在?
![]()
2002年,在历经重重阻碍后,沉寂多年的“瓦良格”号航母缓缓驶入大连港,标志着中国迈向蓝水海军的梦想正式拉开序幕。
当时所有参与项目的专家都清楚:航母本身只是海上平台,真正决定其作战效能的核心是舰载飞行部队。若无适配的空中力量,再庞大的舰体也不过是一块漂浮在海上的钢铁靶标。
两年之后,代号为048的重大工程获得批准,明确要求航母建造与舰载机研发同步推进。这意味着舰载机的选型必须紧跟瓦良格号的改装进度;2006年该舰开始自主续建后,关于搭载何种战机的讨论也进入了最终决策阶段。
![]()
摆在设计团队面前的是两条技术路线:其一是基于苏-33原型机(具体为乌克兰移交的T-10K-3试验机)发展而来的歼-15,融合了歼-11B先进的航电架构,属于典型的重型舰载战斗机。
另一条路径则是将现役歼-10A单发战机进行深度改造,采用双中等推力发动机布局,借鉴欧洲“台风”和法国“阵风M”的设计理念,试图打造一款适用于中小型航母的中型舰载机型。
这种双发中推构想一度赢得不少支持者,因其机体紧凑、可搭载数量多,且规避了单发飞机在复杂海况下的安全风险。
![]()
但理想很快遭遇现实壁垒。首先是动力系统的严重制约——本世纪初,中国尚不具备成熟可靠的中等推力涡扇发动机。当时正在测试的涡扇-13推力不足8吨,远低于“阵风M”所用M88发动机超过9吨的水平。
即便强行装机,也将导致整机性能大幅缩水,这一瓶颈直至2020年代后期随着涡扇-19的定型才得以突破。
其次是时间窗口极为紧迫。歼-10A直到2006年才完成定型,若要将其改为双发布局,涉及结构重设、飞控重构、起落架强化(舰载起降需承受巨大冲击)等多项系统性工程,保守估计研发周期长达8至10年。
![]()
而瓦良格号预定于2012年服役,舰载机必须同步形成初始战斗力。如此巨大的时间错位,使得歼-10双发方案从一开始就处于竞争劣势。
相比之下,歼-15依托已有验证的苏-33气动外形与折叠翼设计,能够完美适配滑跃甲板,并可大量继承歼-11B的雷达、火控及复合材料技术,整体开发周期有望控制在五年以内,实现快速列装。
这种站在成熟平台肩膀上加速前进的优势,是全新研制的中型机无法企及的战略红利。
![]()
最终,歼-15被选定为中国首型舰载战斗机。然而质疑声随之而来:有人指出重型机体积庞大,会压缩航母搭载总量,例如俄制库兹涅佐夫号仅能容纳20余架苏-33,不及中型机经济高效。
也有观点引用“阵风M”案例,强调中型机反应敏捷、维护简便。但回望当下,当初的选择究竟是否正确?答案已在实战化演训中清晰浮现。
作为重型舰载机,歼-15内油容量高达8.5吨,显著优于“阵风M”的4吨水平。即使在滑跃起飞模式下,其作战半径仍可达1200公里;若配合电磁弹射系统,则跃升至1500公里以上。
![]()
反观设想中的歼-10双发版本,即便外挂三个副油箱,最大作战半径也不过600至700公里。这意味着航母战斗群的空中控制范围将被腰斩,难以支撑远洋攻防任务。
更重要的是,重型平台为后续特种机型拓展提供了充足空间。如今列装的歼-15D电子战改型,可挂载KG300G高功率干扰吊舱,在实战中有效压制敌方预警雷达与通信链路。
若以中型机为基础改装电子战机,要么牺牲续航能力,要么削减干扰设备规模,实际作战效果将大打折扣。
![]()
观察美国海军便可知端倪:其EA-18G“咆哮者”电子战飞机正是基于F/A-18E/F“超级大黄蜂”(最大起飞重量达29.9吨,接近重型机标准)发展而来,而非更小型的机型。
目前,辽宁舰与山东舰上的歼-15T可在电磁弹射辅助下满挂反舰导弹与远程空空导弹执行多样化任务,同时由歼-15D提供伴随式电子掩护,构建出攻防兼备的立体作战体系。
这种协同能力的背后,正是当年坚持发展重型舰载机所带来的深远红利。
![]()
曾经那些认为中型机更具性价比的声音,如今已被日益频繁的远海实战化训练彻底证伪。
当歼-15与第五代隐身舰载机歼-35组成“高低搭配”,在甲板上轮替起降、联合演练时,中国航母编队已实现从初步形成战斗力到全面强化作战能力的历史性跨越。
二十多年前那次舰载机选型,并未盲目追求技术新颖或概念创新,而是基于国情与战略需求,选择了最稳妥可行的技术路径。
正是这份冷静务实的战略定力,使中国避免了不必要的试错成本,也在大国航母竞赛中赢得了宝贵的发展先机。
毕竟,当歼-15满载弹药划破远海天际线,勾勒出上千公里作战半径之时,那些曾企图封锁中国海军走向深蓝的力量终于明白:中国的舰载航空兵,早已不再是昔日可被忽视的角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