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网络上悄然兴起一个新名词:“学海无牙”。
这是全网关注且心疼,是不含任何贬义的词语,说的正是大名鼎鼎的韦东奕“韦神”。
早年,韦东奕凭借着一瓶矿泉水和几个馒头,以一种朴素的天才形象迅速走红网络,一时间成为大众眼中智慧与质朴的象征。
可前段时间,他发布的一个短视频,却引发了一些争议。
![]()
视频中的他,34 岁的年纪,眼眶与脸颊凹陷,牙齿掉落,身形显得格外瘦削,眼神也有些飘忽。
于是,便有人以 “学海无牙” ,对他开起了宠溺的玩笑。
如果说这还算是善意的调侃,那后续一些人的言论就难免带有恶意了。
他们从最初对韦东奕身体健康状况的质疑,竟 “三级跳” 般直接上升到,对他数学能力和学术水平的全盘否定。
面对这些无端的质疑与指责,韦东奕选择了沉默,他唯一的诉求,只是希望大家不要打扰他专注于学术钻研。
然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就在近日,韦东奕用一个极具分量的奖项,无声却有力地证明了自己。
9月22日,科技部官网发布《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公告第103号》,公告显示,202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初评工作已然结束。
![]()
通过初评的项目涵盖多个领域,其中就包括北京大学章志飞、韦东奕为主要完成人的项目《流动转捩机理的数学研究》,该项目已顺利通过202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初评,初评建议等级为二等奖。
对于不太了解科研领域的人而言,看到这个奖项或许会不屑一顾,轻蔑地撇嘴道:“不就是一个二等奖嘛,有啥了不起。”
但他们却不知,国家自然科学奖的含金量极高,它堪称对基础研究的最高评价之一,尤其是数学类项目,想要获得更是难如登天。
![]()
这么说吧,在全球范围内,国家自然科学奖处于科学研究领域的第二层次,而第一层次则是像诺贝尔奖、图灵奖、菲尔兹奖、阿贝尔奖、普利兹克奖等举世闻名的大奖。
在早些年,据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是评选院士的基本门槛,即便到了现在,这个奖项依然举足轻重,能获此殊荣的,无一不是实力超群之辈。
此次申报该奖项,韦东奕作为第二完成人,而第一完成人章志飞是韦东奕的导师,同时也是杰出青年,在数学领域有着极高的成就。
这无疑表明,韦神的工作已经得到学界权威的充分肯定,他绝非一些人所认为的,只是个 “做题机器”,其研究能力,同样出类拔萃。
并且,更值得关注的是,韦神非常年轻,1991年出生的他,才30多岁。
假以时日,凭借他的天赋与专注,必将在学术领域,取得更卓越的成就。
至于网上热议的,韦神个人性格和生活能力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其实是,许多天才共有的特征。
回顾历史,诸如牛顿、爱因斯坦、达尔文、安徒生、梵高等伟大人物,他们往往聚焦于某一高深领域,对其钻研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与热情,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其他诸如生活方面。
我们实在没必要拿着放大镜,对像韦东奕这样的天才,百般挑剔,稍有瑕疵便群起而攻之。
对于真正的科研和基础研究,我们理应怀揣耐心与敬意,而不应以娱乐化的心态去围观和猎奇。
对于天才人物,我们更不应一会儿过度追捧,将其捧上神坛,一会儿又无情打压,令他们摔下云端。
造神时狂欢,毁神时肆意,这种行为实在不可取。
我们应以一种温和且包容的态度,去理解他们、看待他们。
而对于韦神,我们给予他最大的支持,便是欣赏地看他,在自己擅长的领域纵横驰骋,而不是用舆论去裹挟他,以猎奇的心态去攻击他。
毕竟,热度终会消退,喧嚣过后往往只剩一地鸡毛。
科研之路并非充满传奇色彩,更多的时候,是寂寞与重复的坚守。
科学的尊严,并不在于那些华丽的标签,而在于科研人员,十年如一日地撰写共识、修改代码、坚守实验,在于为人类创造出更多知识与成就。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多一些善意与赞美,少一些恶意与苛责,共同为科研工作者营造一个更加包容、理性的社会环境。
共同守护科研净土,为默默耕耘的科研者,提供一片宁静之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