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4年的一天,赫鲁晓夫找到斯大林,要求将他的故乡卡里诺夫卡划入乌克兰境内。斯大林已不是第一次听到赫鲁晓夫提及此事,他保持了与之前一样的态度,摇了摇头说道:"乌克兰已经获得的够多了,尼基塔,不要再提这件事了。"
卡里诺夫卡位于俄乌边境,原属俄罗斯帝国库尔斯克州的一个小村庄。格鲁吉亚人斯大林直到临终前,其实都没想明白:为何俄罗斯人赫鲁晓夫三番五次想让自己的出生地,从俄罗斯的一部分变为乌克兰的一部分?
实际上,无论是今日乌克兰的版图,还是其民族意识,都与赫鲁晓夫这位具有浓厚乌克兰背景的俄罗斯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执掌苏联之前,赫鲁晓夫就与乌克兰密不可分,他并非乌克兰族,出生于俄罗斯帝国库尔斯克省的卡里诺夫卡,但在幼儿时期,父亲便举家迁往乌克兰顿巴斯地区。就这样,赫鲁晓夫成为了乌克兰的俄罗斯族一员,他的童年与青年时光全在乌克兰度过。
![]()
苏俄建立后,29岁的赫鲁晓夫因支持红军参加俄国内战且立有功勋,成功担任顿涅茨克地区的一名政府官员。赫鲁晓夫不仅发迹于乌克兰,就连陪伴他后半生的第二任妻子尼娜·彼得罗夫娜·赫鲁晓娃,也来自乌克兰。正因这些经历与背景,俄罗斯族的赫鲁晓夫在历代苏联领导人中,拥有最为浓厚的乌克兰背景。
从政后,因机缘巧合,深得斯大林信任的赫鲁晓夫平步青云,历任乌克兰中央委员会组织部部长、莫斯科州委第一书记等职,并于1937年被提拔为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第一书记。这个职位是赫鲁晓夫在执掌苏共前,对他影响最深的一段经历。不过就任没多久,他便在这个位置上迎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对于地处苏联西南边境的乌克兰而言,二战既是灾难,也是扩张领土的契机。自1937年执掌乌克兰起,赫鲁晓夫带领这个苏联加盟国完整经历了整场苏德战争。尽管乌克兰地区在战争中屡遭蹂躏,但从结果来看,正是赫鲁晓夫任职期间的举措,帮助乌克兰逐步奠定了今日的版图。
![]()
乌克兰的扩张,需从斯大林的东方战线政策说起。这项旨在扩大苏德缓冲区的政策,极大延伸了苏联的西部版图,也为赫鲁晓夫执掌的乌克兰提供了扩充领土的机会。1939年波兰战役结束后,乌克兰首先从波兰领土中获得了东加利西亚;此后,苏联又向罗马尼亚发出通牒,要求收回比萨拉比亚地区,罗马尼亚迫于压力割地后,该地区部分领土也划归乌克兰。
赫鲁晓夫在战争中虽无太多出彩表现,但因跟随苏军全程参与、且始终保持正确站队,仍维持着斯大林对他的信任。1944年初,苏联红军基本光复乌克兰全境,赫鲁晓夫顺理成章继续担任乌克兰第一书记。此时乌克兰的领土已比战争之初扩大约10%,但赫鲁晓夫并不满意。1944年年中,他多次找到斯大林,直接要求将紧邻俄罗斯的部分地区划入乌克兰管辖。然而,乌克兰已是战争中领土扩张次数最多的加盟国,斯大林虽未完全理解赫鲁晓夫的意图,仍拒绝了他的要求。
1949年,斯大林将赫鲁晓夫从乌克兰召回莫斯科,赫鲁晓夫敏锐地察觉到:斯大林此举是希望他平衡苏联中央局势,为自己的后事做准备。他心中暗忖:"如果我成为第一书记,那么乌克兰的一切还不都是我说了算?"在这种想法的支撑下,赫鲁晓夫在斯大林死后的政治斗争中脱颖而出,于1953年3月成功取代马林科夫,成为苏共中央委员会书记处第一书记,并于同年策划处决贝利亚,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在苏联领导层的地位。
![]()
基本完成权力登顶后,赫鲁晓夫"不忘初心",再次将目光投向乌克兰。1954年,刚稳固权力的赫鲁晓夫意气风发,于2月借着象征俄乌历史联合的《佩雷亚斯拉夫条约》签订300周年之机,将历史上与乌克兰关联甚微、仅地理上相距不远的克里米亚半岛,从俄罗斯划入乌克兰管辖。
对当时的苏联人而言,乌克兰与俄罗斯同属苏联加盟国,这种调整只是同一国家内的区域划分,只要俄、乌两族仍有同属一国的意识,便不会产生实际问题。但赫鲁晓夫在划分克里米亚后的举措,却在削弱这种共同国家意识:斯大林时代,为压制乌克兰独立意识,一直坚定推行"俄罗斯化"政策;乌克兰是苏联内部除俄罗斯外最强大的加盟国,苏联建立之初便拥有全苏五分之一的人口,且占据苏联欧洲部分最精华的领土之一。尽管俄、乌两族同根同源,但在西方主导的民族划分标准下,乌克兰民"的概念被逐步强化。作为苏联最重要的基本盘如何压制乌克兰民族意识,成为莫斯科对乌政策的核心。
斯大林统治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手段推动乌克兰融入俄罗斯:乌克兰政府高官几乎都不是乌克兰族;1930年代大清洗期间,乌克兰地区的清洗重点被划定为"可能煽动民族意识觉醒的文化界",在斯大林亲自指示下,数百名乌克兰文化界核心人士被处决。
![]()
赫鲁晓夫就任乌克兰第一书记时,恰逢大清洗接近尾声,他在斯大林生前从未对"俄罗斯化"政策表示不满。但斯大林刚去世,赫鲁晓夫便公开了自己理想中的对乌政策方向,那就是去俄罗斯化。他在莫斯科指示解禁乌克兰的舆论管制,允许民众评论斯大林时代的俄罗斯化政策;这种评论实则是对斯大林政策的全面批判,虽重新激活了乌克兰人的民族意识,却因被包装在去斯大林化政策中,未引起当时广泛注意。
在赫鲁晓夫的推动下,大量因煽动乌克兰独立被关押的政治犯被释放,同时乌克兰人被获准大量担任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高官。1953年6月,阿列克谢·基利琴科接任乌克兰第一书记,此人不仅曾被视为赫鲁晓夫的接班人,也是出生于赫尔松地区的乌克兰人。这次人事任免,彻底拉开了俄、乌两族分道扬镳的序幕。
在基利琴科的推动下,乌克兰人在乌克兰政府中的比例从不足两成快速升至半数以上;此后直至苏联解体,乌克兰第一书记这一关键职位,始终由乌克兰人掌控。基利琴科能在乌克兰推动这些调整,本质上源于赫鲁晓夫对乌克兰民族意识觉醒的乐见其成。
![]()
1964年10月14日,因改革触动苏联统治集团利益,赫鲁晓夫在一场兵不血刃的政变中下台。勃列日涅夫上台后,曾试图修复赫鲁晓夫时期政策对苏联的负面影响,在乌克兰问题上,他尝试恢复斯大林时代的"俄罗斯化"政策,以压制日益觉醒的乌克兰民族意识。然而,赫鲁晓夫长达11年的放纵,已让苏联、俄罗斯与乌克兰无法回到往日同心协力的状态,乌克兰人的"离心离德"最终成为推动苏联解体的重要动力之一。
1991年12月1日,在90%国民的支持下,乌克兰成功独立。此时独立的乌克兰,与1919年建立的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差异显著,相较于后者1991年的乌克兰获得了大量历史上不属于自己的领土,人口构成中近四分之一是以俄罗斯族为首的少数民族。
赫鲁晓夫在任内将相当多的苏联领土划归乌克兰管辖,同时重新激活了乌克兰的民族意识,为其以强大姿态独立埋下伏笔。然而,这些历史形成的领土与人口结构问题,也为乌克兰日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