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道啊,农业也要傍热点。东边是“黄精之乡”,西边是“黄精产业基地”,似乎不跟黄精扯上点关系,就显得矮人三分。于是,山野之间,黄精仿佛成了随处可见的“财富密码”。
可稍微年长一点的老辈人还记得,二十年前,这里并不是喊“黄精”,而是“玉竹”。那时候,娄底某县曾广种玉竹,批量出口,远销海外,一时间“玉竹之乡”的名号响彻四方。如今换了个说法,“玉竹”改口叫“黄精”,仿佛摇身一变,产业升级了。
![]()
问题来了:黄精?玉竹?到底是同一种吗?就连不少本地人都傻傻分不清。走进山林,看见一株藤蔓,或一片绿叶,喊它“黄精”还是“玉竹”,往往凭感觉。久而久之,名字模糊了,概念混乱了。
中国人历来讲究“中庸”,模糊一点似乎也没什么大错。但在植物世界里,模糊就是错误。因为二者虽同属黄精属,却在“种”的层面上有着大不同。若混淆,轻则误名,重则误药。
![]()
黄精属,隶属于天门冬科,全球约有40-60种,中国分布30-40种。黄精、玉竹,皆是其中的成员。
- 黄精:叶片多为对生或轮生,根茎粗壮,结节明显,常呈“鸡头状”或“姜状”。
 - 玉竹:叶片互生,左右交错排列,根茎较细,多须,表皮黄白色。
 
从外观上,叶片排列和根茎粗细,是最直观的区分点。
在《本草纲目》里,黄精被描述为“叶似竹而不尖,或两叶、三叶、四五叶俱对节而生”,而玉竹则写成“叶如竹,两两相值”。“相值”便是互生的意思。《本草图经》则更具体:
- 黄精:“根如嫩生姜,黄色。”
 - 玉竹:“根黄多须,大如指,长一二尺。”
 
可以说,李时珍和宋代医家,早已替我们画好了区分图谱。
![]()
前些日子,我在紫峰山上偶遇一株黄精属植物。初见时,看叶片,以为是玉竹。可耐不住心里疑惑,便动手松土刨根,结果出土的一截,粗壮肥厚,结节明显,黄白色中带着土黄,一眼便知是黄精。再仔细找寻,在不远处的山坡下,又发现一丛黄精,其貌不扬,块茎却更为饱满。大自然馈赠的宝贝,往往藏在不经意间。
![]()
玉竹、黄精,在乡下人眼中,既能上锅当食材,也能入药治病。
- 黄精: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强身。《神农本草经》称其“久服轻身延年”。
 - 玉竹:养阴润燥,生津止渴。《本草纲目》记载“润泽好颜色,轻身不老”。
 
在药食两用的传统里,黄精适合“虚弱、体倦、肺燥”的人,玉竹更偏向“口干、咽燥、内热”。一粗一细,一温一凉,恰似同门兄弟,各司其职。
回头看,黄精与玉竹的混淆,其实折射出一种现代的“名利心态”。产业要有卖点,名称要能响亮。于是,乡村口口相传的“玉竹”,慢慢被“黄精”取代。
![]()
可在真正的山野里,黄精依然默默生长。那横卧土中的块茎,是岁月的积累,是风雨的馈赠;那枝叶间的错落互生与对生,写满了辨认的智慧。
若只为经济利益,名字可以随意切换;可若回到自然怀抱,唯有用心分辨,才能不负天地。
所以,别再把“玉竹”和“黄精”混为一谈了。前者细腻柔和,后者厚重滋补,各有天地,各有妙处。
也许,下次你走进山林时,能多驻足片刻,辨一辨它们的叶片,刨一刨根茎,说不定就能重新找回祖辈们留下的那份“辨物之心”。
你能一眼分清玉竹黄精吗?留言区聊聊,你见过它们的样子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