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十月一日,中国的新签证政策将正式亮相——K字签证。它不仅是一个新类别的签证,更像是一张向全球青年科技人才挥出的邀请函:来吧,中国的科研实验室、创业平台、创新园区正在为你预留位置。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清晰地指出,这张签证是为了促进中外青年科技人才的交流与合作,让那些手握科学、技术、工程、数学(STEM)知识的外国青年,能够在中国的土地上施展才华。
对外媒来说,这次政策调整显得意义非凡。英国《独立报》评价,这是十多年来中国对签证法规的首次重大修改;《纽约时报》更直言,中国长期以来依赖本土人才,尤其是庞大的STEM毕业生群体,但在半导体、生物技术等关键领域,仍有追赶的空间。K字签证的推出,不仅是吸引全球人才,更是缩短与领先国家差距的一步棋。
![]()
具体来看,申请K字签证的条件虽有框架,但仍留有空间:申请人需毕业于知名高校或科研机构,或在这些机构从事教育科研工作,并持有相应学位。相比现有12类普通签证,K字签证在入境次数、有效期和停留期上提供更多便利,持证人可从事教育、科技、文化交流,甚至创业和商务活动。不需要企业邀请函,不需要繁复审批,仿佛在向全球人才说:“大胆来,先试水。”
然而,这张“科技通行证”目前仍在初期阶段,细则尚待落地。知名高校如何界定、年龄限制如何规定、财政激励和家庭保障能否匹配申请需求,这些都尚未公布。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问题专家吕祥指出,政策的灵活执行可能需要两三个月甚至更长时间,这意味着在这一阶段,更多是政策姿态的释放,而非全面落实的具体操作。
深圳科技猎头安格斯·陈认为,这对缺乏资源申请传统工作签证的外国初创企业和留学生尤为有利。《环球时报》引用专家观点,K字签证可以让那些对中国科技领域感兴趣的人先“试水”,感受创新环境、创业生态和科研氛围。随着中国科技公司不断壮大、资本充裕,这股兴趣只会持续升温。
![]()
中外媒体普遍注意到,K字签证不仅是一个操作性政策,更有象征意义。它标志着中国自我定位的转变:从过去的“留住人才”到如今的“争夺全球顶尖人才”。《独立报》指出,这表明中国有信心,也有实力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占据更高位置。路透社将其放在全球背景下比较,韩国、德国、新西兰等国家都在放宽技术人才签证,而美国则不断收紧H-1B签证,要求企业支付高额费用。中美两国的政策背道而驰,中国向外开放,美国收紧入口,这一对比或将重塑全球高技能人才的流动格局。
不仅仅是签证本身,K字签证背后透露的是中国对科技、创新和人才战略的深谋远虑。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安全与治理研究院研究员梁怀新分析,这一政策显示中国希望在全球科技特别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大潮中,进一步提升对国际青年科技人才的吸引力。它是中国因应国际科技浪潮、应对人才跨国迁徙趋势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自身科技发展和引领全球科技合作的积极行动。
想象一下,未来的实验室中,有来自美国、欧洲、印度、非洲的青年科学家,他们在同一个平台上合作,进行人工智能算法优化、生物技术研究、新能源开发。K字签证让他们可以合法长期停留、多次入境、开展科研和创业活动。科技人才不再被边界限制,全球流动性与创新潜力得以最大化,中国由此也可以在国际科技舞台上获得更大话语权和影响力。
![]()
从全球视角看,K字签证的推出,不只是对人才的吸引,更是一种策略信号:在科技竞争和创新驱动的时代,中国正通过制度化、政策化手段,主动塑造全球人才流动的新格局。这不仅仅是开放,更是竞争力的展现,是在全球科技舞台上用政策表达决心。
这张签证的到来,意味着中国科技领域正张开双臂,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才俊。它不仅提供机会,也释放信号:中国有自信,也有资源,也有战略眼光去争夺那些对未来科技有贡献的人才。在全球科技竞争愈发激烈的今天,这是一场智力与政策的较量,而K字签证,无疑是中国在这场较量中的先手棋。
在这个十字路口,中国选择的是开放、包容、主动出击。K字签证可能只是一个开端,但它释放的姿态、承载的野心,以及未来潜在的影响力,都足以让世界侧目。国际青年科技人才的眼睛,也必将紧盯这一政策,看它如何从政策设想变成现实机会,如何让中国在全球科技版图上站稳脚跟、持续发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