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综艺节目刷到这样一个片段:一位明星在休假期间去附近爬山。途经一座古刹,只见山径曲折,两旁松柏森然,枝叶交错,遮天蔽日。在远离人世繁华的角落,依然矗立着斑驳的庄严。
![]()
这位艺人游览结束要离开的时候,看见院落一角有点佛灯的一个小窗口。洁白的佛灯在风中摇曳,甚是可爱。
遂随口一问:"点这个佛灯是要付钱吗?"
窗口内一位和蔼的阿姨回答道:"不收钱,点佛灯是免费的。"
这位艺人又问:"我是基督徒,平时是要进教堂做礼拜的,也可以点吗?"
阿姨笑着回答道:"基督是爱,佛教是慈悲。"
天呐,在那一瞬间,我感觉这位阿姨回答得太妙了。既没有在寺庙门前贬低其他宗教,也没有过分地抬高自己的信仰。我虽然不是佛教徒,可在那位阿姨的脸上隐约地看到了菩萨相。
![]()
拉繆(Lagneau, 1851-1984) 曾经说过:"信仰是精神的绝对创造,就是精神本身,就是绝对,上帝在我们之中创造了信仰。"
又想起曾经读过的另一个故事。那日笔者在古庙中避雨,见一老僧为受伤的香客包扎。他的动作轻柔,眼神里有一种我从未见过的专注。香客是个西方人,金发碧眼,胸前挂着银质十字架。老僧不问来处,不论信仰,只专心处理伤口,仿佛眼前不过是又一个需要帮助的世人。
"多谢大师。"西方人用生硬的汉语道谢,从行囊中取出《圣经》,"这是我最珍贵的宝物,愿主保佑您。"
老僧微笑合十,转身从经架上取下一串菩提子手串,赠予对方。两人言语不通,却在那一刻达成了某种默契。雨声淅沥,殿内香烟缭绕,十字架在微弱的光线下泛着柔和的光泽。
![]()
笔者忽有所悟:基督之爱讲求博施济众,佛家慈悲主张无缘大慈,看似路径不同,实则指向同一处归宿。那位传教士翻山越岭布道,与僧侣静坐禅修度人,何尝不是同一种愿望的两种表现?
雨停时,西方人告辞离去,老僧送他到山门。夕阳将两个人的影子拉得很长,最终交融在一起,分不清彼此。爱与慈悲本就不是对立之物,它们如同光与影,相生相成,共同照亮人世间的迷途。
或许至高的人间真理,从来就不限于一种表现形式。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