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初霁的蛟河市天岗镇窝集口村,山路上的果农孙玉明已钻进果园查看果情。“今年春寒冻掉三分之二花,但收购价翻了两三倍,收入有保障!”他的话里,藏着窝集口村鲜果产业的韧性。如今,这个曾受困于山地丘陵的村庄,80%农户深耕果树种植,180余户果农管护300公顷核心果园,年产果品4500吨、创收1800余万元,果树产业贡献村民60%以上总收入,2024年人均纯收入将突破2.5万元,昔日山地蜕变为名副其实的“花果山”。
![]()
政策为帆:从“零散突围”到“抱团破局”
“种果树是逼出来的路!”窝集口村党支部书记韩飞的感慨,道出产业起步的艰辛。作为“关东石材第一乡”,天岗镇花岗岩资源富集,但有限平地让传统种植业举步维艰。二十多年前,村民零星种果却因品种杂、各自为战,始终难成气候。
转机始于2003年国家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政策春风。窝集口村顺势成立果树产业合作社,推行“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销售”模式,彻底扭转分散经营的困境:淘汰低产杂果,集中引进鸡心果、龙丰苹果等优质品种;农闲时节,镇政府邀请农业专家进村办培训班、入果园做指导,把标准化种植技术送到田间;合作社统一对接外地客商,从根源上解决“卖果难”。政策托举下,果树种植从村民“副业”成长为增收“支柱”。
科技赋能:从“人力深耕”到“智慧管园”
“过去人工打药,一人一天最多10亩;现在无人机上阵,一天能作业300亩!”站在果园旁,韩飞算起“科技账”:无人机不仅省60%人工成本,还减30%农药用量,果品农残合格率飙升至98%,“品质上去了,收购商抢着要”。
这一变革,是天岗镇践行科技兴农政策的缩影。针对山地果园“浇水、施肥、喷药全靠人力”的痛点,镇党委政府主动对接农业科技资源,今年4月上争资金为窝集口村引入植保无人机、组建飞防队,并创新建立“镇级统筹协调、包保领导跟进、村级党员带头”的三级联动机制,确保科技落地见效。“山地没机耕路,夏天旱时用无人机运水,一次75公斤,省时省力!”韩飞的经历很有代表性;“飞手”刘学则尝到双重甜头:“会飞防技术,既管自家果园,还能跟着队里挣钱。”
如今,窝集口村飞防队已有10台无人机、1台专用运输车,除服务本村外,还为周边3个村2000余公顷农田提供植保服务,每年为村集体增收4万元。科技,正打破山地农业的局限,推动产业实现第二次飞跃。
![]()
三产融合:从“卖鲜果”到“全链增值”
窝集口村部大院里,果箱厂机器轰鸣,工人赶制的纸箱整齐码放,果农们络绎不绝前来采购。“箱子供本村还销周边,每年带动4户脱贫户增收3万多元,村集体也能赚5万。”厂长的话,揭开天岗镇延伸果品价值链的一角。
近年来,循着国家推动农村三产融合的方向,天岗镇从单一鲜果销售,向“种植—加工—销售—服务”全链条拓展:今年计划投资18万元、依托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建设的100吨级冷库,月末即将投用,可实现果品错峰销售、溢价增收;金秋收购季,10多个省市的经纪人驻村采购,果子远销东南亚,还带火了镇上的宾馆、饭店,形成“一果活多业”的格局。
“窝集口的蝶变,是国家政策红利与基层创新的共振。”天岗镇镇长刘德彬说,接下来,镇里还要推动果树产业向“科技+文化+旅游”复合型升级,让游客春季赏花海、秋季摘鲜果,也让窝集口村成为连接城乡的纽带——既让城市居民感受乡村之美,也让乡村群众共享发展红利。
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姜岸松
通讯员 李春红 郭诗莹
图片来源 蛟河市委宣传部
责编 姜岸松 实习生杨子阔
二审 丁美佳
终审 李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