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素被誉为草书的“集大成者”,他与“草圣”张旭齐名,继承了魏晋以来诸多名家的笔法,不论是在用笔的精到丰富还是气韵的超凡脱俗上,都令后人无法超越。但可惜的是,怀素传世书法极少且真伪难辨。
![]()
不论是《自叙帖》《小草千字文》还是《论书帖》都备受争议,有伪作之嫌。目前学界公认的出自怀素的墨迹真品只有两件,一是《苦笋帖》,另一件是《食鱼帖》。前者现藏于上海博物院,是一件一级文物;后者则流落日本,现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
![]()
学界认为,《食鱼帖》相比于《苦笋帖》更耐学,其一是它的字数更多、篇幅更长,更适合作为“日课”临摹;其二此帖是双钩填墨版本,相比于《苦笋帖》原作,这件双钩本反而保存得更好,细节更为细腻。
此作为水墨白麻纸本手卷,纵34.5厘米、横52.4厘米,共8行、56字,释文为:老僧在长沙食鱼,及来长安城中,多食肉,又为常流所笑,深为不便,故久病,不能多书,实疏。还报诸君,欲兴善之会,当得扶羸也。九日怀素藏真白。
![]()
此作递藏有序,经吴喆、赵孟頫、乔篑成、张晏、张雨,项元汴、项笃泰、华幼武和何元英之手,卷上有收藏、鉴赏家印88方。《食鱼帖》原本藏于清内府,后来被溥仪赏赐大臣,流出宫廷。20世纪初日本古董商山中定次郎通过民间渠道购得并携往日本,1937年由日本财团捐赠予东京国立博物馆。
有专业拍卖行对此作进行过估值,认为如果拍卖,成交价将在2亿元以上。清人余集点评此作:“怀素鱼肉帖,草率数行,不甚奇诡而古淡有味,可与律公诸帖并行……乙卯春日书,秋室余集。”
![]()
《食鱼帖》起笔多露锋侧切,中锋圆裹,显篆籀之浑。通过笔尖压力的精准控制,实现“重若崩云,轻如蝉翼”的对比效果。结字欹侧,险中复正,结构间疏密对比明显。左窄右宽,在不平衡中创造视觉焦点。
全帖单字高度从2 厘米到7厘米不等,字势时而舒展如长枪,时而收缩如短刀,有的笔画缠绕如藤蔓,通过字形的大小错落模拟自然景物和变化和情绪的高低起伏。全帖墨色以浓润为主,出现枯笔、飞白则因余墨自然消耗所致,非刻意营造墨韵,而是“以墨随情”的流露。
![]()
怀素的“狂”建立在“每笔有出处”的基础上,《食鱼帖》也是如此,笔笔不离魏晋风度,以中锋稳定性、二王的笔法规范性、张旭的节奏突破性,构建了狂草的“终极之美”。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