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同济大学校史馆展厅
有一根“泥土柱”
承载了同济大学百余年的历史
也印证着同舟共济的同济校训精神
![]()
承载着同济大学历史的“泥土柱”
就从这根特殊的泥土柱开始
同济大学档案馆馆长邹晓磊
和同济大学校史馆馆员杜婕
带着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回顾了同济这一路的风雨办学校史
六次迁校办学不辍
邹晓磊和杜婕告诉记者,“泥土柱”涵盖了学校初创、抗战西迁以及复员上海后不断转型发展的办学足迹,尤其引人注目的是1937年至1946年,淞沪会战爆发、吴淞校园被炸成一片废墟后,学校为延续文脉、办学不辍,坚持医工救国和文化抗战的六次迁校历程。
![]()
炸为一片废墟的学校大礼堂
(左图为被轰炸前,右图为被轰炸后)
在同济大学建校百年之时,各地校友取回了以往办学旧址的泥土,垒起了见证同济足迹的泥土柱。这根泥土柱意为毋忘同济大学艰苦卓绝、自强不息的办学之路,更毋忘同济大学“同舟共济”的校训和“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的办学愿景,也勉励同济学子毋忘扎根中国大地、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初心使命。
![]()
校史馆内的展览记录了
学校发展历程中的若干重要时刻
在校史馆内,还有一面“同舟共济”墙。同济大学校名“同济”取自成语“同舟共济”。“同舟共济”最早出自《孙子兵法·九地篇》:“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寓意“同心协力,战胜困难,共同抵达理想的彼岸”。“同舟共济”后来也被确定为学校校训。
![]()
校史馆内“同舟共济”墙
1917年3月17日,上海法租界当局强行没收同济校舍并欲强行解散学校,危难时刻,“朝野人士莫不竭诚营救”,学校搬至吴淞租借校舍继续办学,后购地自建校舍。此后,华人组成的校董会成为学校最高领导机构,年仅27岁的阮尚介受聘担任校长,他满怀“科学救国"的抱负。这一时期正是因为有同济师生和社会各界“同心协力,共渡难关”的坚守,使得学校面临“解散”危机时,文脉得以延续,并越发坚韧,也为同济发展打开了新的一页。
辗转之中开启民智
同济大学在发展过程中
无时无刻不在践行着
“同舟共济”的校训精神
学校迁往何处
都不忘以学科实践
为当地百姓谋发展的使命
1937年8月,日军进攻上海,美丽的吴淞校园被炸成一片废墟,家国存亡之际,学校历时四年、六次迁校、辗转九省、行程万里,最终落足李庄,同济师生同舟共济,坚持办学不辍、救亡图存、医工报国。迁校途中,师生在潜心问学的同时,还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服务地方医疗和现代工业发展,开启民智、造福人民,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进程。
![]()
同济师生在迁校途中乘坐渡船过江
![]()
李庄时期校舍
1945年抗战胜利后,同济历时一年多迁回上海,成为拥有医工理法文五大学院、十六个系的综合性大学,其规模和水平在全国均位居前列。
![]()
复原上海后的总办公楼及文、法学院校舍“红楼”
1952年为响应国家高等教育布局调整,除土木工程学科外,学校其他学科相继被调出到国内其他高校或组建新的院校,同济汇集了华东地区10余所高校土木建筑学科,转变为国内土木建筑领域规模最大、专业最全的工科院校,各方师生响应国家号召,迅速融合,积极服务国家建设发展。
![]()
院系调整示意图
1978年,李国豪校长提出了具有战略意义的“两个转变”办学方针——学校恢复了对德联系和德语教学,并由单科性大学向多科性大学转变。近30年,学校经历了几次并校重组和转型发展,成为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高水平大学,树立了深化高教改革的“同济模式”,列入211、985工程建设以及首批“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
壹
馆长谈:校训塑造同济精神
在邹晓磊和杜婕看来,同济大学百十余年来的发展历史,充分展现了全体师生与国家民族、学校与社会各界、中国与德国等国际伙伴“同舟共济”的协作精神。“同舟共济”的校训在今天也被赋予了更加丰富和深刻的时代内涵——矢志不渝的爱国精神、同舟共济的团结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并发展升华为以“同济天下、崇尚科学、创新引领、追求卓越”为特质的新时代同济文化。“同舟共济”的校训从历史苦难中走来,沉淀为同济独特的精神基因,既指引着学校的发展方向,也塑造着一代代同济人独特的精神气质。
贰
学子说:
烽火中孕育宝贵品格
2022级人文学院学生刘宝乐是一名校史馆讲解员,曾上百次讲述同济大学校史。她告诉记者,最触动她的,也是在她看来最能体现“同舟同济”精神的,便是抗战时期那段烽火岁月中孕育的同济精神。
“从金华的酒坊巷到赣州的崆峒山,从昆明的文林街到李庄的禹王宫,抗战时期同济大学几经辗转,弦歌不辍。所谓‘同舟共济’,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刘宝乐说,在危难中坚守科教火种,在颠沛中不移报国之志,这就是危难之际的同济风骨,是何以“同济”的精神密码和时代回答。
让2024级法学院学生李雯印象最深刻的,是学校在辗转办学中依然秉持教育使命和社会责任。“1937年后,同济师生在炮火连天的艰苦环境中一路西迁,最终落定四川李庄。在此期间,同济大学不仅培育了3000余名学子,还帮助当地居民克服痹病,在每一寸祖国大地上烙下了勇担大任、同济天下的印记。”她说,身为同济学子,更应当将“同心同德同舟楫,济人济事济天下”内化于心,并将其付诸实践,不负时代使命。
文脉赓续,弦歌不辍。青年报·青春上海近日推出“校馆弦歌”系列报道,探讨如何让沉淀的历史焕发新的生机,展示沪上高校在引导青年学子传承红色基因、汲取文化力量、弘扬科学精神等方面的新举措、新思考、新作为。
系列回顾:

沪团团来送福利啦!青春上海独家精美徽章共3款,你心动了吗?
想要想要!如何才能获得呢?
点亮本文文末【】与【】,并在评论区留言互动;当【】数达到200时,评论点赞第一的小伙伴将免费获得一套徽章哟~
![]()
作者: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受访者供图
部分图源:同济大学校史馆、同济大学图书馆服务
见习编辑:孟祥莉
校审:姚佳森
终审:沈蔚
![]()
校馆弦歌 锚定青春航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