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的防御作战都不是单纯地“防御”,而是必须要辅之一定程度的反击作战;如果只防不反,那么将完全进入对方的攻击节奏,反倒会死得更快。
如果能发动一定程度的攻击,反倒会打乱对方的进攻节奏,为己方的防御争取到更多的机会。
但是这句话说得简单,可让谁去攻击呢?
![]()
在一支部队中,组织进攻的难度往往要大于防御,比如部队的工兵营、修理营等勤务单位,甚至是炊事兵、卫生员等,在必要时发给武器,蹲在防御工事内,都能勉强打一打。
可让这些人去打进攻战,那是绝对不行的,基本就是送人头了。
就乌军的整体状况来说,虽然建制旅的数量超过100个,但由于载具的大量折损、老兵骨干的不断流失,实际大多只能勉强防御,而实难组织进攻作战。
西尔斯基为了让乌军有一定的进攻能力,而且自己能亲自抓一批指挥顺手的部队,集中资源打造了突击部队。
比如第1突击团、第33突击团、第225突击团、第425突击团,还有若干突击营等。
这些突击团的编制级别低,主官往往都特别年轻化,但编制实力却比较强,无论兵员还是装备,因为是集中保障,所以既不缺载具,也不缺兵力。
搞这些部队的初衷,是锻造一些具备进攻能力的尖刀。
而因为这些部队比较精锐可用,所以在俄军夏季攻势发起后,逐渐被乌军用成了战场救火队。
![]()
在这一过程中,西尔斯基进一步完善了其作战理论:即将突击部队定位为随打随补,一直在前线作战(建制内轮换,但大部分突击兵可能没到休整的时间段就消耗了),而且没有固定防区,敢于跟俄军对攻的角色。
当然,在乌军中本来就有突击部队,比如空降突击单位的那一票空突旅。
于是问题来了——既然已经有了现成的空突部队,为何还要单独搞突击部队?
这个问题乌克兰人自己都有疑问,而空突单位和西尔斯基也做出了解答。
简而言之,空突单位是精锐步兵,既可以进攻突袭,也可以防御坚守,但它跟正常部队一样,有自己相对固定的防区。
而突击部队则是快速反应部队,它们没有固定防区,会出现在最困难的地方,去支援遭受重创的守军。
在需要组织进攻时,这样的突击部队要作为第一把尖刀插向对方阵地,要撕破敌人的第一道防线,继而再投入空降突击等部队来扩大战果;所以这种部队不承担扩大突破口的任务,也不会用于防御线的消耗战。
![]()
因此,当俄军的步兵以“千刀万剐”战术对乌军防线持续渗透,而这个方向又是乌军认为最紧要之处的话,就会投入突击部队来救火。
前文说过,俄军的突击小组其实只有几个人,他们面对的原本是经过极大削弱的乌军残缺守军。
而乌军突击部队抵达后,会以优势数量的精锐步兵去搜补俄军的战斗小组;将俄军一个个小组捕捉后,整个战线的局势就会改善不少了。
当然,乌军突击部队的打法类似于俄军,它一次出动的兵力也不多,只是比俄军的突击小组略多,也敢于对抗罢了。
![]()
由于战线上若干缝隙继续存在,所以就会出现俄军在某处插旗,而乌军也会插旗的情况。
甚至随着俄军加大突击渗透力度,在同一片区域内可能同时有俄军、乌军突击小组的存在。
那些划战线的博主往往是以地理定位为基准的,今天看到俄军来了,就把线划给俄军,明天看到乌军出现,就又把线划给乌军。
其实俄乌两军完全有可能是同时空存在,战线划来划去其实并不意味着真的接触线发生变化,甚至严格来说在局势未明前,根本就不存在清晰的接触线。
所以大家也别觉得那些博主像精神病一样,怎么今天这个、明天那个地乱划线,好像攻防作战真就那么激烈、变化多端,实际上是另有内情所在,而这就是当前俄乌战局的现状。
而最终要分出胜负来,也不是不可以,那就是双方的突击兵力消耗到某一方承受不住为止。
![]()
当前在红军城北的多布罗皮利亚“兔耳朵”突出部,其实就是这种打法;乌军通过增援突击部队,使得俄军无法在这一方向顺利得手。
另外由于该方向牵制了俄军兵力,所以红军城双子城也依然没有易手;就战役效果来说,其实这个药方还是有一定效果的。
但麻烦的地方在于,俄军目前的推进方向有很多,比如库皮扬斯克、红利曼、塞弗尔斯克等,都是这么打的,而且越来越接近城区,或者已经打了进去。
可乌军没有那么多的突击部队调到这里来救火,尤其最稀松的扎波罗热—第聂伯罗方向,当地的乌军连较长时间的拖延都做不到,几天就丢一个村子。
这说明西帅的药方只能救急重点区域,于全线而言还是不能彻底治疗,就看后续能不能想出新的办法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