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澳大利亚军事专家彼得·莱顿曾直言不讳地说,要是中美真在太平洋上干起来,中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根本扛不住,顶多一周就得歇菜。这话听着挺扎心,但也挺常见,西方智库总爱拿中国海军开刀,放大点小毛病就下定论。莱顿不是头一回这么干,早几年他就写过南海灰色地带那摊事儿,觉得中国在周边海域的动作让澳洲坐立不安。这回直接点名福建舰,火药味儿重了不少。问题是,他这判断靠谱吗?
莱顿抛出这个“一周论”是在2023年堪培拉国际海军论坛上,当时中美日卷入冲突的假设情景下,他直指福建舰生存期短。原因就俩,一是动力系统,二是舰载机配置。先说动力,福建舰用的是常规蒸汽轮机,不是核动力。这玩意儿续航力确实有限,燃料烧得快,战时没法像核航母那样无限期高速机动。莱顿算得精细,开战头几天,舰艇得老实在近海待着,离本土不远,补给线短但暴露风险高。美军远程导弹从关岛或冲绳那边飞过来,射程够覆盖,锁定后福建舰机动空间小,容易中招。他拿美军经验举例,舰队演习里燃料就是命门,断补给等于自断臂膀。这点倒不是胡说,常规动力航母全球不少,比如法国戴高乐号也吃过这亏,远洋任务总得算着油箱走。
![]()
第二个原因是舰载机数量和效率。福建舰设计载机60多架,但起步阶段歼-15为主,未来上歼-35隐身机。莱顿觉得这规模在第一岛链外头扛不住美日联手。美军F-35隐身性能强,预警机E-2D高空盘旋,数据链共享情报,轮番空袭能快速饱和福建舰的防空网。电磁弹射是亮点,能提高出动率,但数量上还是吃亏,开战初期关岛基地飞机群起飞,冲绳那边补刀,福建舰的红旗-9导弹和近防炮忙不过来。莱顿比喻成孤立靶子,外围火力源源不断,这逻辑基于冷战思维,强调单舰参数对比,忽略了整体战场动态。
![]()
莱顿这套说辞听着响亮,搁实际里头漏洞不少。他总爱用纸面数据比划,忘了现代战争是体系对抗,不是单挑。中国海军从来不指望航母单枪匹马,福建舰就是编队里的移动平台。常规动力怎么了?建造周期短,成本低,维护简单,正适合区域防御需求。电磁弹射技术国产化率高,世界领先,能支持歼-35和无人机混编,起飞效率不输福特级。续航有限那就靠岸基火力补,东风-21D和东风-26导弹射程远,专克航母战斗群,关岛以西海域基本兜住。莱顿没提“以陆制海”这招,中国海军强调多域联合,海空天电全上阵,福建舰更像指挥节点,不是冲锋的靶子。
再看福建舰自家事儿,从下水到现在,步子稳扎稳打。2022年6月17日首秀江南造船厂,排水量8万吨,长度316米,平直甲板设计,三个弹射器齐备。2024年5月1日第一次出海,东海风浪大,动力系统稳,雷达集成顺。之后一年,海试累计上百天,拦阻索、电磁弹射全测过。2025年5月底第八轮结束,9月12日第九轮穿越台湾海峡,验证系统联动。官方说年底入列,和辽宁舰、山东舰组三航母队,巡南海东海常态化。技术上,综合电力系统效率高,为激光武器留接口,空警-600预警机上舰,雷达远距探隐身目标,数据链连全编队。无人机时代,攻击-11电子干扰,自杀式清路,歼-35超视距对F-35,压制有谱。
![]()
莱顿的“一周论”搁现在看,纯属站着说话不腰疼。美军自己搞退役舰击沉测试,25天才把老船弄沉,福建舰新家伙,防护强,凭啥七天完蛋?这暴露西方分析的老毛病,冷战套现代,迷信参数,忽略体系。中国海军从辽宁舰起步,2012年服役时被嘲二手货,现在远洋护航稳。山东舰2019年入列,自主建造验证。福建舰第三步,标志量产快车道。配055驱逐舰、075两栖舰、核潜艇,远洋能力上台阶。到2035年,核动力型号可能出,2050年编队规模追一流。
莱顿为啥总这么酸?西方智库爱放大中国弱点,淡化自家问题。福特级航母电磁弹射故障频出,F-35C起降还修,服役几年满负荷难。福建舰海试中,动力稳,姿态好,航行溜。太平洋不再单极,中国声音大起来,海权格局变。莱顿继续写论文,焦点中型海军转型,但“一周论”没多少人买账。福建舰入列后,轮换巡航护渔,官兵黄海练机动,固定模型协调。技术迭代快,激光武器空间留好,未来亮堂。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