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不易。如果您对本人的作品感兴趣,欢迎点击右上角的关注按钮,您的鼓励和支持是我创作最大的动力。
“临邑抗日县政府,县长就是徐尚武,为国家、为民族,披星戴月不辞苦。除恶霸、灭日寇,拯民水火感情厚,王楼战役威名扬,民族英雄垂千古。”这是抗日战争时期临邑县人民对智勇双全的好县长徐尚武的赞歌。
复杂尖锐的斗争形势
徐尚武原名徐荣耀,1912年出生。无棣县大庄村人。1933年,于无棣师范毕业后,任教员。在教学期间,工作积极,思想进步,接受了党的教育,参加了创建“友谊读书会”、“救亡会”等进步团体组织。“七七”事变后,他参加了冀鲁边区第三十一游击支队,1938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8年徐尚武调任县锄奸部长,他率领群众,首先处决了匪首“螳螂脖子”,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鼓舞了群众斗志。
1939 年底,调任临邑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兼县大队大队长。
当时临邑县内的斗争十分尖锐复杂。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军入侵山东,国民党地方政府和军队一度后撤或溃散,鲁北地区陷入了权力真空。在此混乱局面下,各地蜂拥而起各种各样的武装力量。
这些武装力量中,既有真心抗日的游击队,也有打着抗日旗号实则占地为王的土匪武装,还有被日军收编的伪军。 这些武装势力的头目们往往自封为“司令”,数量众多,据说有七十二股之多,因此民间戏称为“七十二司令”。他们相互倾轧、骚扰百姓,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秩序,也给抗日斗争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
巧定打击策略方法
面对盘根错节、数量众多的“七十二司令”,徐尚武并没有采取单纯的军事强攻,而是展现了他高超的斗争策略艺术。
徐尚武深知这些“司令”并非铁板一块。其中有些人有民族气节,可以争取;有些人则唯利是图,首鼠两端。
他发动群众,分析形势,本着“团结进步,争取中间,打击反动,一致对日”的精神,对敌人进行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策略方法。
对那些愿意抗日的匪、伪军武装,徐尚武创造时机直接对他们进行抗日宣传教育,晓以救国救民族的大义,吸收他们加入抗日队伍。
对摇摆不定的,则尽力争取其中立或合作;对于死心塌地投靠日军、祸害百姓的铁杆汉奸土匪,则坚决予以消灭。
![]()
坚决打击顽固分子
在对“七十二司令”们做争取工作的过程中,徐尚武对那些顽固不化的汉奸则坚决镇压,并利用一切机会打击日寇。
在众多司令中,有一个名叫郭廷福(或称郭老六)的,是势力较大、最为顽固、民愤极大的一个土匪头子,自称“团长”,是“七十二司令”中的代表性人物。
徐尚武决定擒贼先擒王,以郭廷福为突破口,进行重点打击,在达到杀一儆百效果。
徐尚武设下巧计。他以商议共同抗日为名,邀请郭廷福到临邑县王截半村开会。
郭廷福自恃势力强大,带着卫兵前来赴宴。
在宴会上,徐尚武果断下令埋伏好的战士将其擒获,并随即公开其罪状,就地正法。此举极大地震慑了其他大大小小的“司令”们。
在除掉首恶之后,徐尚武率领八路军主力部队,对群龙无首、陷入混乱的残余土匪武装发动了连续的军事清剿。由于失去了核心,这些乌合之众迅速土崩瓦解。有的被歼灭,有的望风而逃,有的则选择接受改编。
![]()
结语
徐尚武通过“打、拉、稳”相结合的组合拳,又在主力部队的积极配合下,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很快就打垮了72 个土匪“司令”。此举沉重打击了日伪势力在鲁北的附庸力量,极大地鼓舞了当地民众的抗日热情,为建立和巩固冀鲁边抗日根据地扫清了障碍,使临邑县的抗战形势迅速得到好转,建立起了人民的武装和抗日民主政权。徐尚武是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儿子,他的光辉事迹传遍鲁北大地,他的英雄形象永远铭记在人民的心间。
![]()
本文系作者自己收集、整理创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