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贵州独山县“天下第一水司楼”是一座烂尾楼。现在,它以“紫林山豪利维拉酒店”之名重获新生,3888元一晚的国庆客房被抢购一空。
这不仅颠覆了大家对“烂尾楼”的固有认知,还揭开了“资源盘活”的经济密码。烂尾楼等闲置资产的价值重构,投入多少不是关键,关键的是要找对用途。
![]()
水司楼改成酒店后的样子
现在回过头一看,“天下第一水司楼”的烂尾,本质是资源错配的产物。财政收入不足10亿元的县域,斥资近2亿元打造“全木质榫卯地标”,试图以“三项吉尼斯纪录”博取噱头,却忽略了地方经济对实用性资产的真实需求。6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99.9米的高度,本可承载民生服务、产业配套的功能,却因脱离实际的“地标执念”,沦为矗立山间的“资源孤岛”。这恰是许多地方盲目造景的缩影,重形象轻效益,让优质资源困在“无效用途”的牢笼里。
这次格美集团的接盘“天下第一水司楼”的改造,恰恰是“用途矫正”破解了资源困局。它不同于原有的“地标空壳”定位,新酒店精准锚定“住宿+餐饮+会务+康养”的复合型需求,将99.9米的高楼转化为365间客房的住宿空间,把融合民族图腾的建筑特色转化为差异化文旅卖点。
这种改造没有新增巨额投资,而是通过功能重构,让原本闲置的钢筋木材、土地空间重新流动起来。当建筑从“观赏品”变为“服务载体”,其价值便从“账面数字”转化为“现金流”,这正是“变废为宝”的经济逻辑。资产的价值取决于使用场景,找对需求痛点,闲置资源就能成为经济增量。
![]()
水司楼原先的样子
“天下第一水司楼”的蜕变,也印证了“资源盘活”对区域经济的乘数效应。一方面,酒店运营直接创造就业岗位,从客房服务到餐饮管理,本地劳动力得以就近就业,这对于一个小县城来说很重要。另一方面,“一房难求”的热度带动周边交通、零售、文旅产业发展,形成“酒店引流—消费聚集—经济循环”的良性链条。
相较于推倒重建的“资源浪费”,这种改造模式不仅降低了沉没成本,更让原有资产持续产生经济效益,为类似“烂尾工程”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县域经济发展不必追求“从零到一”的新建,更应重视“从有到优”的盘活。
其实,从“天下第一烂尾楼”到“国庆一房难求”,水司楼的华丽转身不是偶然。它背后是市场力量对资源用途的精准校准,是“效益优先”取代“形象优先”的思维转变。在各地仍有不少闲置资产等待激活的当下,应该要看明白:资源本身没有“废”与“宝”的绝对界限,只要找对用途、契合需求,就能让“沉睡资产”苏醒,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
有人总结说,“天下第一烂尾楼”变成“国庆一房难求”,不仅是一座建筑的重生,更是一种经济发展思路的升级。你认为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