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5年9月底,全国法院依法公布的失信被执行人(俗称“老赖”)数量降至845.30万件,较上月减少7299件,降幅0.09%;与2024年末相比,减少11.14万件,下降1.3%。自今年5月以来,这一数据已连续五个月回落。这表明,继2024年我国失信人数出现历史性转折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成效显著,治理成果进一步巩固。
一、数据趋势:由激增转向缓降
过去十年,我国失信被执行人数量总体呈上升态势。2020年疫情来袭,经济社会运行受阻,失信人数从不足600万迅速攀升,到2023年底已逼近900万。好在2024年这一增长势头得到遏制,实现近十年首次下降。
近期,自2025年5月起,失信人数连续五个月下降,各月环比降幅分别为936件、39276件、18178件、45776件及7299件。虽月度间存在波动,但整体回落趋势已然明确。
二、成因剖析:制度与执行双轮驱动
(一)正向激励:信用约束与救济协同作用
信用惩戒成效显著。联合信用惩戒体系日益完善,措施深度融入社会生活各领域,让部分被执行人因出行、消费、融资受限,主动履行法律义务。比如,知名企业家王健林因信用受限,主动偿还相关债务,成为典型范例。
和解机制持续优化。各地法院积极推动执行前和解与履行宽限制度,引导部分被执行人达成和解,从而移出失信名单。数据显示,2025年以来,通过执行和解解除失信状态的案例数量稳步增长。
个人破产探索有序推进。部分地区开展个人破产制度试点,为“诚实而不幸”的债务人提供依法退出或重整债务的合法途径。相关申请数量上升,凸显制度供给在化解执行难方面的积极作用。
(二)执行机制:流程重塑与标准细化
法院系统建立“确无财产可供执行”快速核查机制,精准识别确无履行能力的被执行人,既保障债权人权益,又避免过度纳入失信名单。
2024年以来,最高人民法院修订完善失信认定标准,明确“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的界定,减少因信息不全或标准不统一导致的误列、错列,提升名单管理精准度。
三、钱诚益彰,千顺万顺:未来展望
当前,随着信用修复、执行和解、个人破产等制度不断完善,失信被执行人数量有望持续平稳下降。下一阶段,应重点关注受经济波动影响较大的中小微企业主等群体的债务难题,推动建立市场化、法治化的市场主体退出和挽救机制。通过优化营商环境,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制度根基。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失信被执行人数量的持续下降,是制度完善与执行优化的共同成果。未来,我们需持续发力,不断探索创新,让诚信成为社会运行的基石,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