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红海阶段到蓝海阶段的过渡,并不一定需要找到一个完全崭新的发展方向,很多时候通过拓展现有的产业边界,或在已有的产业空隙中找到新的市场空间,就能进入蓝海阶段。”《商业模式重塑与升级》一书如是写道。
近年来,在老龄化加速、医疗需求扩张、医保支付改革等多重因素的驱动下,保险业加速布局商业健康险,推动医疗保障供给明显增加。不过,从硬币的另一面来看,逾150家经营健康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带来的产品与服务同质化严重、费率竞争激烈,健康险市场正在面临竞争“红海”。
如何从中找到“蓝海”?作为中国重疾险领域最早的参与者之一,友邦人寿有行业“保障专家”之称。公司产品部负责人陈恒近日接受中保新知专访时道出,打好健康保障“组合拳”,“定制化”是必由之路。
实际上,友邦人寿近年来持续在这条路上探索。由于不同疾病的发病率、治愈率不同,客户需求亦不同,需要将产品和服务从“千人一面”做到“千人千面”。“如何突破同质化,打造真正差异化的产品,是所有保险公司的共同课题。”陈恒如是说。
新产品新思路
保险的本源是保障,有着逾百年历史的友邦深谙此道并始终坚守这一原则。自上世纪90年代重回中国内地市场以来,友邦就推出了大量引领市场的重疾险、医疗险等保障类产品,为千万家庭构筑风险安全网,积累了不俗的口碑。
今年上半年,友邦人寿上半年的新业务价值为7.43亿美元,整体增长10%。二季度提速至15%,其中营销员渠道新业务价值中,43%来源于传统保障产品的贡献。
成绩背后,靠的并非保障产品数量的多寡,而是对客户日益提升的健康保障需求切实的洞察。
近日,友邦人寿再度官宣两款全新健康保障产品——重疾保障+“盈如意”系列产品计划、医疗保障DIY“智选逸生”医疗保险。 这两款产品推出的背景,是医保改革持续推进下,客户对商业健康险需求日益多样,但当前市面上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承接个性化需求的产品。在深刻洞悉客户需求的基础上,友邦人寿将传统的重疾保障、医疗保障与健康管理、健康服务加速融合。
“我们的做法并非简单融合,而是进行了一场‘从赔付到陪伴’的生态化重构,其核心是‘全程健康友保障’价值主张。”陈恒介绍道。
这种“生态化”体现在产品与服务两方面。
在产品方面,重疾保障+“盈如意”系列产品使保额能随时间增长,并提供关键期额外赔付,让保障本身成为一个能响应客户生命周期变化的“确定&增长”的生态;医疗保障DIY“智选逸生”医疗保险采用“核心+可选”的乐高式结构,客户可自选特需国际部、院外药等责任,实现保障的个性化定制,生态按需搭建。
在服务方面,友邦人寿构建了“PPR”(预防—保障—康复)一体化服务体系。预防(Prevention)服务包括提供健康咨询、早筛协助等,推出“友爱防癌”公益科普项目,将关口前移;保障(Protection)服务不仅是赔钱,更提供资源,如“智选逸生”的直付网络、“盈如意”的确诊后立即启动的重疾专案管理,由专业团队提供就医协调、MDT(多学科会诊)预约等;康复(Recovery)服务提供长达一年的陪伴,包括康复指导、营养管理、心理疏导,关注客户全恢复周期。
另外,服务整合了线上线下医疗资源,如全国30余家知名医院的直付、海外二次诊疗意见、特药配送等,使服务真正成为一个医疗资源的连接器。之所以要发力打造这一生态,是因为友邦人寿看到,如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购买健康险,已从应对疾病风险,升级为对整个生命周期的保障需求。
“重疾险和医疗险作为健康险两大引擎与支柱,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共同驱动人身险市场发展,成为国家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第二支柱,以及家庭财务安全的压舱石。”陈恒解释,基于这样的开发思路,友邦人寿设计推出了这两款产品。
“定制化”需要洞察力
分析上述新产品,除了其保障和链接服务的全面性,还可以提炼出一个共同的关键词,那就是“定制化”。
“定制化”从何而来?这并非一日之功,靠的是友邦人寿过去数十年重疾险三次重大演进——从最初的基础保障到功能拓展,再到“产品+服务”,一步步实现了“从赔付到陪伴”的生态化重构。
具体来看,第一个阶段是从重疾险进入中国内地的90年代到2000年初,彼时友邦人寿的重疾险主要围绕基础保障,产品责任相对单一,“赔完就结束”;第二个阶段自2000年初开始,重疾险产品的保障责任愈发丰富,引入了轻症、中症及一些少儿疾病、特殊疾病,功能实现拓展;第三个阶段即当下,重疾险产品不再仅是一份保障,还向前、向后进一步延伸。
据陈恒介绍,“向前延伸”指的是在预防、日常的医疗行为上,给客户有价值的健康管理服务;“向后处伸”即一旦客户罹患重大疾病,公司可提供诸如康复类、心理咨询类、营养类的资源性服务。
不只是服务覆盖更广,友邦人寿设计的产品还愈发突出“按需定制”“量体裁衣”,将原本“大而全”的保险责任拆散并进行模块化组合,同时根据消费者实际需求来进行搭配。
串联起变革、推动创新的,是友邦对中国健康保障市场需求变化的持续洞察、专注,以及投资等多方面能力的托举。
友邦重回中国内地的这30多年,中国经济突飞猛进,城市化水平及居民平均寿命、财富水平和健康意识都在显著提高,人们对保障、健康乃至退休解决方案的需求都在变化,逐渐从“有没有”向“好不好”升级。
“比如现在一些患者用到的靶向药在院外发生,价格高昂;一些患者用到海外特药;还有在治疗过程中对‘特需部/国际部’有需求,这些都是需求升级的体现。大众不再满足于基础医保的保基本,而是追求更优质资源、更自由选择、更全程服务的随心自主品质保障。”陈恒对延伸服务做了进一步补充。
正是基于这样的洞察,推动着友邦人寿不断丰富产品保障、拓展服务边界。
就以新推出的“智选逸生”医疗保险为例,在可选责任方面,客户可自主配置优质医疗资源与院外药械保障:医疗资源责任支持扩展至特需部、国际部,住院范围覆盖二级及以上医保定点医院普通部、特需部及国际部,大幅提升就医品质与选择自由度。药械保障提供院外一般药械及送检费用保障、院外特定药械保障和全球特药保障三类可选责任,皆为0免赔额。
同时应该看到,持续创新也考验着险企的经营能力。
当前,预定利率再次下调,利率下行的长期压力会抬高保险公司的资金成本,对于保障期限长达终身的重疾险,特别是像“盈如意”这类带有“保额增长”承诺的分红型产品,保险公司需要更强的投资能力来兑现长期承诺。此外,医疗通胀叠加利率下行,给一年期医疗险产品的长期可持续性带来压力,或将迫使产品迭代或价格调整。
此外,产品选择越多、综合服务方案越复杂,客户越需要专业的解读和引导。陈恒表示,这对保险公司来说也是一个考验。市场教育的成本高昂,行业仍需进一步修复“销售误导”等历史问题带来的信任损伤,建立“保险姓保”的专业形象。
从“红海”走向“蓝海”
目前,中国已是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未来5—10年,健康险市场仍有较强的增长动力,发展前景仍然较为广阔。”陈恒分析,社会和民众在健康保障方面的需求缺口仍然明显。
通过数据可见,2024年,在创新药支付中,商业健康险仅占7.7%(医保覆盖44%,个人自付49%)。这意味着仅“创新药支付”单一场景,就存在近十倍的增长空间,从侧面体现出健康险市场大有可为。
需求缺口待填补的另一面,指向存量市场上产品和服务同质化的问题,多数重疾险和医疗险责任相似,且陷入价格战红海。
在陈恒看来,“定制化”是突围红海之道。实际上,几年前友邦人寿就曾提出,“按需定制”的时代已经到来,产品和服务要从“千人一面”走到“千人千面”。
陈恒本次对中保新知强调了这一路径——“定制化”是打好健康保障组合拳、构筑多层次体系的必由之路。“如何突破同质化,打造真正差异化的产品,是所有保险公司的共同课题。”
无疑,“新优药械多元支付”等政策已为商业健康险打开结构性增长空间。今年国家医保目录调整首次增设“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品目录”,构建多层次、均衡化的支付格局。此外,旨在“完善多元支付机制支持创新药械发展”的“沪28条”出台两年后,今年上海再次推出18项一揽子支持举措,探索建立医保支付、商保赔付、药企主动分担等多元支付和多方协同机制。
“这为商业健康险指明了蓝海,将其从与医保的基础保障重叠竞争中解放出来,转向满足医保之外的、更高层次的尖端医疗需求。这为行业提供了清晰且有巨大空间的增长方向。”陈恒表示。同时,这更驱动行业从“同质化竞争”走向“差异化创新”,并从社会保障的“补充者”升级为医疗健康产业的“共建者”。
当然,这对保险公司的经营能力也提出更高要求。陈恒称,参与新优药械支付,要求保险公司开发出能覆盖特药、CAR-T疗法、质子重离子治疗等责任的产品。
谈及“新优药械”多元支付体系建设,陈恒希望商业保险可以从“支付者”升级为“产业伙伴”,即商业保险成为创新药械的“支付通道”。也就是说,商保将不再是简单的理赔方,而成为连接医疗需求端与医药产业供给端的核心枢纽,助力创新药械商业化落地,赋能整个大健康产业升级,从而提升商业保险的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
结 语
健康险,面对结构性需求缺口,还需持续提升定制化水平。
定制化之路也是商保转型、商保医保联动的坚实基础,将进一步丰富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层次和内容,为“健康中国”筑牢根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