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数字化转型浪潮下,“场景”已成为重构产业价值链、优化资源配置的核心枢纽,深刻重塑各行业发展逻辑。传统旅游业长期受困于“资源静态化、体验碎片化、消费浅层化”的结构性困局,与传统产业发展瓶颈同源,亟需全新范式突破。数字经济催生的“场景驱动型经济”新范式,为旅游业破局提供关键方向——“场景驱动型旅游”新生态作为其在旅游业的实践形态,通过构建“空间+时间+情感+行为”四维立体场景,将旅游从单纯观光消费转化为游客自我价值实现的深度体验过程,精准契合“Z世代”新消费群体需求,成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路径。本文从理论内涵、构建路径、运行机制与未来趋势四个维度,系统阐释“场景驱动型旅游”新生态的价值逻辑与实践方向,为行业转型提供参考。
一、“场景驱动型旅游”新生态的核心内涵
“场景驱动型旅游”新生态是基于数字技术与新消费需求对旅游产业价值体系的系统性重构,核心要义体现在概念界定、特征呈现与动力来源三个层面,共同构成其理论基础,为实践提供逻辑支撑。
(一)基本概念
“场景驱动型旅游”新生态是“场景驱动型经济”新范式在旅游业的具象化实践,以“空间+时间+情感+行为”四维立体场景为核心载体与价值创造单元。它通过集成创意、技术、数据、资本等现代要素,重构旅游价值的创造、传递与获取方式,摆脱传统旅游业对“资源禀赋”的被动依赖和“景点+门票”的线性局限,本质是将旅游从“资源服务的浅层交易”升维为“融合时空体验、情感共鸣与行为参与的自我价值实现过程”。例如西安“大唐不夜城”通过时空还原、沉浸式演艺与互动设计,让游客深度感受盛唐文化;苏州非遗体验街区以活态展示、亲手创作场景,让非遗文化从“展品”变为可参与体验,成为独立旅游目的地。
(二)主要特征
“场景驱动型旅游”新生态基于独特价值逻辑,呈现与传统旅游业截然不同的特征,既是外在表现,也是核心竞争力来源,决定市场差异化优势。
1. 体验价值主导。竞争核心从“资源禀赋优劣”转向“四维场景的体验深度”,不以资源禀赋和景区数量为衡量标准,而是以场景设计能否满足游客情感共鸣与自我实现需求为关键。如长沙文和友还原“老长沙市井”场景,让游客在餐饮中获得怀旧满足,成为“Z世代”网红地标。
2. 旅游要素产业化。传统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不再是观光附属品,升级为承载场景体验的六大独立产业链。如“住”转型为“主题沉浸民宿”,“购”进化为“文创潮品产业”,各要素通过场景串联形成有机体验网络。
3. 创新迭代敏捷。依托实时用户数据与市场反馈,场景能快速优化内容与运营模式,新业态持续涌现,动态适配“Z世代”需求变化快的特点。如露营场景从“基础住宿”迭代为“星空露营+研学”“露营+市集”等形态。
4. 系统协同共生。由场景设计方、技术服务商、运营方、游客构成开放协作网络,通过“创意孵化—落地—反馈—迭代”闭环形成利益共同体。政府角色从“管理者”转变为“生态搭建者与环境维护者”,为新生态运转提供政策支持。
(三)动力机制
“场景驱动型旅游”新生态的持续运转,依赖四大动力耦合形成的复合动力机制,各动力协同作用,保障其活力与可持续性,适应市场变化。
1. 需求侧拉动力。“Z世代”将旅游视为“自我实现”途径,需求从“被动观光”转向“深度参与、情感共鸣、文化认同”,为四维场景创新提供明确靶向与市场空间,是新生态启动的原始动力。
2. 供给侧推动力。以“场景塑造能力”为核心,通过“创意→落地→场景引力→场景力→场景生产力”路径实现价值转化,是需求转化为产品的核心引擎。如成都宽窄巷子通过场景改造,从传统街区变为“文化体验+消费”综合场景,带动周边商业与城市品牌提升。
3. 创新主体耦合力。政府、企业、用户深度耦合,政府搭建平台、制定政策,企业负责场景设计运营,用户(尤其是“Z世代”)参与创意、反馈体验、社交分享,三者协同提升创新效率,放大场景影响力。
4. 宏观环境支撑力。数字技术(5G、VR/AR、大数据、元宇宙)提供技术工具,政策环境(创新试点、包容监管)降低风险,要素环境(创投资本、创意人才)提供资源保障,共同构成新生态运转的基础土壤。
二、“场景驱动型旅游”新生态的实践路径
理论内涵需通过实践路径落地,“场景驱动型旅游”新生态围绕“能力建设、要素融合、生态培育”三大环节展开,形成可操作、可复制的框架,推动其从理论走向现实,确保环节衔接顺畅、效果落地。
(一)加强能力建设,增强立体场景塑造核心动能
场景塑造能力是新生态构建的基础与核心,需聚焦“资源动态化转化、场景立体化构建”,将静态资源转化为动态场景,激活潜在价值,赋予资源多元体验属性。实践中,一方面通过时空整合设计还原或创造特定场景,如杭州宋城以建筑、服饰、演艺打造“宋文化”时空场景,让游客“穿越”回宋朝;另一方面通过情感注入与行为设计增强参与感,如丽江纳西族文化项目以“东巴纸制作、纳西古乐学习”互动,让游客从“观看”转向“参与”,强化情感连接。
(二)深化要素融合,推动产业业态创新
打破传统要素边界,以四维场景为纽带推动“旅游+”跨界融合,催生新业态,是新生态价值放大的关键路径,拓展旅游体验维度。如黄山围绕“山地度假”融合“旅游+体育”,开发山地自行车、徒步露营项目;桂林围绕“漓江山水”融合“旅游+文化+科技”,打造《印象·刘三姐》实景演艺;上海围绕“都市休闲”融合“旅游+商业+艺术”,打造新天地、TX淮海等商业旅游综合体,满足一站式需求。
(三)强化生态培育,构建开放协作创新体系
“场景驱动型旅游”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需构建开放、协作、共享的创新生态,为场景创新提供长效保障,避免单一主体创新局限。实践中,搭建“场景驱动型旅游创新联盟”整合政府、企业、高校资源,开展联合研发与成果转化;设立创新试点与“试错空间”,允许企业尝试新模式;建立文创IP库、技术工具包,供中小微企业低成本使用,形成“创意共研、资源共用、价值共享”氛围,激发行业创新活力。
三、健全科学运行机制,保障“场景驱动型旅游”新生态可持续发展
构建完成的“场景驱动型旅游”新生态,需通过科学机制保障长期活力,“需求导向、科技赋能、价值循环”三大机制衔接形成闭环,确保其持续迭代,避免“构建即停滞”。
(一)通过需求导向机制,锚定市场动态创新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需求洞察—场景创新—反馈优化”闭环,确保创新与需求同步,避免无效创新,注入市场活力。通过用户调研、社交数据分析、场景行为监测捕捉需求变化,如针对“Z世代”“国潮”“小众体验”偏好开发主题场景;建立“用户共创通道”,邀请游客参与创意设计与内容优化,推动服务从“标准化”转向“个性化”。如故宫征集游客创意,开发“故宫文创”“数字体验”场景,提升满意度。
(二)通过科技赋能机制,强化技术支撑作用
数字技术是新生态的核心支撑,贯穿场景创新、落地、运营全流程,提升沉浸感、精准度与效率,是实现“四维立体”场景的关键。创新阶段,大数据分析用户偏好明确创意方向;落地阶段,VR/AR、全息投影、元宇宙提升沉浸感,如“数字敦煌”让游客通过VR“走进”莫高窟;运营阶段,物联网监测人流与设备状态,如智慧景区用智能闸机、导览机器人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保障新生态稳定运行。
(三)通过价值循环机制,实现生态迭代升级
构建“场景创新→需求满足→价值实现→反哺创新”闭环,是新生态持续迭代的关键,使其形成“自我造血”能力,避免依赖外部投入。优质场景带动消费转化与产业价值提升,收益再投入新场景研发升级,形成“创新—价值—再创新”循环。如西安“大唐不夜城”用场景创新收益升级演艺、扩展场景,提升吸引力,形成良性循环。
四、“场景驱动型旅游”新生态的未来演进方向
随着体验经济深化与数字技术升级,“场景驱动型旅游”新生态将持续演进,在体验深度、产业广度、智慧化水平上突破,呈现三大趋势,引领旅游业未来方向。
(一)注重体验深化,走向个性化与沉浸化
未来场景更注重“深度共鸣”与“个性定制”,通过技术与设计创新满足游客从“参与”到“主导”的需求升级,丰富新生态体验维度。技术上,脑机接口、元宇宙提升沉浸感,实现“身临其境”;设计上,基于用户画像的定制化场景成主流,如为家庭设计亲子研学场景、为文化爱好者设计小众探索场景。某旅游平台已尝试按用户数据推荐定制化路线,未来将普及。
(二)深化产业融合,拓展生态边界
“旅游+”跨界融合进一步深化,突破产业边界,与教育、健康、体育、农业深度结合,催生新场景、新业态,拓展产业价值空间,推动新生态向多领域延伸。如“旅游+教育”形成“场景化研学”,“旅游+健康”打造“场景化康养”,“旅游+农业”发展“场景化农旅”,形成“多产业协同、多价值共生”格局,推动旅游业从“单一产业”向“产业生态”转变。
(三)通过智慧升级,提升生态运行效率
智慧化将成为新生态核心特征,基于AI、数字孪生、大数据,其系统具备更强“自适应、自优化”能力,实现“降本增效”与“体验升级”。AI实现“需求—场景”精准匹配,数字孪生构建虚拟模型预判运营问题,物联网与智能设备实现“无人化+个性化”服务,如智能导览按需调整讲解内容、智慧酒店自动调节房间环境,提升新生态运行效率。
综上所述,“场景驱动型旅游”新生态作为“场景驱动型经济”新范式在旅游业的实践形态,以“空间+时间+情感+行为”四维立体场景为核心,精准契合“Z世代”自我价值实现需求,为旅游业破解结构性困局提供完整方案。它通过理论创新突破传统局限,依托场景塑造、要素融合、生态培育构建实践框架,借助需求导向、科技赋能、价值循环形成可持续机制,构成系统完整的生态体系。
从实践看,西安“大唐不夜城”、杭州宋城、长沙文和友等典型案例,充分验证“场景驱动型旅游”新生态的可行性与价值,成为行业转型标杆。未来,随着体验经济与数字技术升级,这一新生态将在体验深度、产业融合广度、智慧化水平上持续演进,推动旅游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为我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也为全球旅游产业创新转型提供中国经验,引领旅游业进入“场景驱动”新时代。
(本文作者陈献春系亚洲青年领袖论坛首席专家,中国旅游景区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责编:勾晓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