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葬已经不是未来的必选项?
![]()
根据中国新闻周刊、北京青年报、新华网等权威媒体的公开报道,目前在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开始试点一种全新的丧葬方式,这种方式不属于土葬,也不完全属于火葬,而是被称为“堆肥葬”。
虽然听起来有些陌生,但它在国外其实已经有了实践经验,如今,这种方式开始逐步进入中国公众视野,很多人一听到这个名词就表示接受不了,甚至有人说“太不尊重逝者了”,但也有地方已经悄悄试点多年。
![]()
事情的起因其实很简单,在过去几十年中,我国一直在推广火葬,尤其是在城市地区,火葬几乎成为了默认选项,早在1956年,国家就开始推动火葬改革,当时主要是出于节约土地资源的考虑。
火葬相较于传统土葬确实更节约地皮,也更加方便管理,而且政府还配套推出了不少补贴措施,包括免费骨灰盒、低价陵园墓位等,大部分城市居民已经适应了这种方式,甚至有些人已经提前规划好了自己的骨灰安放问题。
但问题慢慢浮现出来,火葬虽然看起来是主流,但它本身也并非毫无成本,火化遗体需要消耗大量天然气、电能或者木材,排放的气体中还夹带着有害物质,比如一氧化碳、二噁英等。
![]()
此外,火化产生的骨灰如果处理不当,也可能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污染,更不用说,在一些大城市,墓地价格飙升,有的地方一块墓地甚至比房价还贵,出现了“死不起”的现象。
有些地方政府开始思考,有没有一种更环保、更节约的方式,既能解决现实问题,又能让家属接受?就在这种背景下,“堆肥葬”被提上了日程。
这种方式其实并不新鲜,在美国、瑞典、加拿大等国家早就有了试验,并且已经有明确的法律支持,比如美国华盛顿州在2019年就通过了允许人类遗体进行自然堆肥的法案,随后科罗拉多州、纽约州等地也陆续跟进。
![]()
国外经验显示,这种方式可以在短时间内将遗体分解成有机肥料,用于绿化、种树、回归自然。
而在中国,这种方式的首次试点可以追溯到云南昆明的一个生态墓园,据新华社旗下媒体报道,该生态墓园从2017年起,就开始尝试将火化后的骨灰与有机物混合,制成营养土,用于种植纪念树。
这种做法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堆肥葬,而是一个过渡形式,直到2023年,浙江、广东等地开始真正尝试不经过火化,直接通过堆肥方式处理遗体。
![]()
具体做法是将遗体包裹在自然降解材料中,放入特定的堆肥容器里,配合锯末、草木灰等材料,在几个月内通过微生物作用将遗体分解为土壤。
这种方式一经公布,就引发了大量讨论,有些人觉得这是一种对生命的回归,很自然,很环保,也不浪费土地资源,但也有不少人表示接受不了,主要是心理上过不去这个坎。
毕竟,在很多人的观念中,死者应该“入土为安”,或者至少要有一个实体的骨灰盒和墓碑,而堆肥葬的做法是让遗体自然腐化,最终转化为土壤,甚至有的地方没有墓碑,只有一棵树或者一块标识牌,很多人觉得,这种方式太过“冷冰冰”,甚至不够体面。
![]()
除了心理上的不适,还有一些操作层面的难题,比如,要推动堆肥葬,就必须要有专门的生态墓园,要有完整的通风、排水、保温系统,还要有专业的生物降解技术。
这些都不是短时间内可以普及的,另外,如何保障每一具遗体处理过程的规范性、安全性、可追踪性,也是一个大问题。虽然我国火葬已经相对成熟,但堆肥葬在我国还属于探索阶段,国家层面尚未出台统一标准。
![]()
不过,尽管大众对它的接受程度还不高,但国家层面对绿色殡葬方式的鼓励却是非常明确的,民政部在近年的多份文件中都强调,要推动绿色殡葬改革,鼓励海葬、树葬、花坛葬等不保留骨灰的方式。
2024年,全国多地试点单位已经开始统计堆肥葬的反馈数据,预计2025年还将有更多城市加入试点。
![]()
其实回头看,这种尝试并不是突然冒出来的,早在十几年前,国内就有人提出类似的想法,当时还没人提“堆肥葬”这个词,而是叫“生态殡葬”或者“绿色葬法”。
但当时社会接受度太低,技术也不成熟,很多设想只能停留在纸面上,直到最近几年,环保问题、土地紧张、能源消耗这些现实压力越来越大,才让这类方式重新被重视。
在国际上,类似的做法也在不断扩展,比如在韩国,由于土地资源极为有限,政府早在2000年代初就开始强制推广火葬,并限制传统墓地数量。
![]()
后来又鼓励“树葬”,即将骨灰撒在树下,用一棵树代替墓碑,在瑞士、瑞典等地,也有将遗体冷冻后震碎成粉末,再混合土壤回归自然的方式,虽然方式不同,但背后的逻辑是一样的,用更环保、更节约资源的方式处理遗体。
但无论在哪个国家,新葬法的推行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美国,即使已有明确法律支持堆肥葬,但仍有很多州尚未批准,反对声音也不小。
在日本,也有类似的“自然葬”方式,但直到今天,选择的人依然只是少数,这些都说明,丧葬方式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深层次的文化和心理问题,要真正推开,除了政策引导,还需要时间和观念的慢慢转变。
![]()
回到国内来看,堆肥葬现在仍处于探索期,能不能大范围推开,还是个未知数,但可以确定的是,它已经进入了公众讨论的中心。很多人以前可能根本没听过这个词,现在却开始认真思考,如果有一天,真的只能在火葬、堆肥葬、海葬、树葬之间选一个,你会怎么选?
现在我们看到的,只是新方式进入公众视野的第一阶段,未来会不会有更多样的生态葬法?政府会不会出台更细化的标准?公众的态度会不会慢慢发生变化?这些问题暂时没有答案。
![]()
但有一点可以确定,有关“死后怎么走”的话题,已经不再是某种固定方式的专属,而是一个开放式、多选项、需要更多讨论的现实问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