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到现在,韩国人不得不承认,日常生活还真是离不开汉字!
单就举个例子,根据韩国盖洛普的民调,超过半数的韩国人认为不懂汉字会给生活带来不便。
![]()
不说读不懂古籍了,甚至找工作懂汉语和说汉语都能成为加分项。
汉字到底如何影响到韩国人生活,让韩国人即使“厌华”,也不得不承认汉字在韩国的重要性。
回溯韩国说汉字的历史,朝鲜半岛自公元4世纪就开始使用汉字记载历史,《三国史记》《李朝实录》等国宝级文献全是汉文书写。
![]()
不夸张地说,学毕业生汉字识读率不足30%,6.6%的人甚至不会写自己的汉字名字。
但又极其讽刺的是,韩国身份证至今保留汉字姓名标注。因为韩文无法区分“柳”和“俞”、“郑”和“丁”等同音姓氏,若不标注汉字,全国可能出现数万重名者。
![]()
最搞笑的是,2010年重修首尔光化门时,政府不得不恢复汉字牌匾,因为纯韩文书写完全无法体现建筑的历史厚重感。
而为了剔除汉字在韩国人的日常生活,韩国人没少努力。尤其出名的便是1970年,当时韩国总统朴正熙禁止在小学教授汉字,甚至将历史建筑上的汉字牌匾替换为韩文。
![]()
表面看,这是民族意识的觉醒,实际上,却埋下了文化断层的种子。政策的初衷是打造独立的语言身份,结果却让年轻韩国人与传统渐行渐远。
而最直接的后果是,图书馆中95%的藏书对年轻一代如同天书,因为这些书籍均为汉韩混用排版。而不懂汉字的学生,根本无法深入理解本国历史与文化。不要说促进民族认同感了,古籍都看不懂。
![]()
不夸张地说,韩语中有高达60%-70%的词汇是汉字词。
根本坚持不住的文字改革,2005年却是有了大动作,2005年,韩国政府宣布在公务文件和交通标志上恢复汉字使用。甚至在2009年20名健在的历任韩国国务总理联名签名在小学推行汉字教育。
![]()
到底是哪的问题,让韩国人根本离不开汉字?
简单来说,便是韩语是表音文字,和汉语拼音类似,只有读音而没有固定含义。这一特性导致了大量同音异义词的出现。
好比“会长”、“会葬”、“会场”在韩语中发音完全相同,于是“会长来会场会葬”这样的句子听起来令人啼笑皆非。
![]()
只因为这长、葬、场都读一个音,缺乏上下文的情况下,理解成了一场猜谜游戏。
更严重的问题出现在专业领域。2009年,韩国京釜高铁施工出现重大事故,调查发现原因在于施工方将“防水”误解为“放水”,导致15万个轨枕开裂。
实际直白地讲, 韩语的衍生雏形便是汉字,以韩国著名古籍《训民正音》来说,本以为可看作是韩文字母的“根源”记载之一,殊不知它的创立并非为了完全摆脱汉字,而是为了注音汉字,使得普通民众也能读懂那些复杂的汉字。
![]()
也是因为一词之差,导致损失惨重。在法律界,法律条文因同音词产生歧义的现象屡见不鲜。韩国《宪法》中近四分之一内容需要汉字注释才能准确理解,否则就连专业人士也难以把握精确含义。
没有办法,实在离不开,可以说,韩国陷入了两难境地,继续排斥汉字,专业领域将长期混乱;全面恢复汉字,又面临巨大的社会阻力。
![]()
不过很显然,这场持续半个世纪的文字实验,最终让整个民族付出了“看得见却说不出,想表达却写不了”的沉重代价。
所以韩国如何说剔除汉字,但韩国身份证上的汉字姓名标注便是最大的“讽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