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鹏
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共绘新时代——国家艺术基金优秀美术作品展览”(以下简称“共绘新时代”)中,百余件国家艺术基金历年资助的美术作品大放异彩,在社会历史描绘、社会建设观察和社会个体关照等方面令人印象深刻。“共绘新时代”追求让大众走进美术馆,从作品中感受艺术魅力,让人们在提升审美素养和接受人文教育的同时实现更深层次、更高质量的社会参与,通过社会美育这一独特的方式激发人们对当下社会的关注。
艺术记录:集体记忆构建
在“共绘新时代”展览中,部分艺术家从社会历史中寻找典型场景,例如一个城市中最普通的街景、能够引起社区居民共情的社区标志性景物、城乡变迁下的旧事物等等,从这些场景中完成对集体记忆的留存和保护。
廖林在他的油画作品《牛牛坝之记忆》中描绘了人群聚集、车辆与牲畜共存的景象,既带有自然的质朴又因人群活动而充满生活气息,这些元素共同勾勒出一段关于社会生活、人际互动的片段,将观者带回过去的某个岁月。从作品中,我们得以感受到那段历史的温度,也得以见证城市与乡村交融、传统与现代元素更迭的时代背景下生活场景的独特风貌。
![]()
油画《牛牛坝之记忆》 廖林
董文通的作品《还乡拾遗》中包含带有岁月痕迹的建筑与场景,老旧的砖房、斑驳的墙面,还有标有“199”的门牌仿佛都在诉说着家乡过往的时光。这些元素承载着关于那个年代乡村建筑样式和居住环境的记忆,它让观者得以透过画面回想到自己曾经的旧时光,回忆起当时的生活场景与空间氛围,成为连接过去与当下的视觉记忆载体。
![]()
油画《还乡拾遗》 董文通
艺术参与:社会建设洞察
纵观“共绘新时代”所展出的作品,部分艺术家把目光转向公共空间,从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一隅找到创作素材,有些作品体现了劳动者在城市正常运转中所发挥的重要性,有些作品直接表达了对劳动者的歌颂,还有些作品表现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和坚守的特殊劳动者们。艺术家透过自己的观察将它们记录下来,使欣赏艺术作品的大众意识到:这些社会的建设者们就在他们身边,甚至就是他们自己。
![]()
水彩(粉)画《美丽乡建进行时》 唐晓明
以水彩(粉)画作品《美丽乡建进行时》为例,画家唐晓明在这件作品中对劳动者的形象进行了细致的描绘,他们手持工具,姿态各异,正在辛勤劳动。劳动者们在艰苦的条件下不畏艰难,为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挥洒汗水的精神提醒着人们关注劳动者们的付出,并弘扬这种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的精神,呼吁大众在新时代继续为社会建设贡献力量。
在画家王勇的作品《中华大医》中,画面左侧一位身着白大褂的中医正在床边为患者进行针灸,另一边聚拢着几位年轻的学徒,这一画面生动呈现了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医传承的关键在于培养新一代的中医人才。这些年轻学子的参与和学习为中医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保障了中医在社会建设中能够继续发挥其独特的医疗和文化价值。整幅画面是对坚守中医传承的新老一代劳动者的歌颂。
![]()
中国画《中华大医》 王勇
艺术共情:社会个体关照
在“共绘新时代”展览中,还有部分艺术家通过独特的艺术表达,将不同类型的个体在当前社会发展中所遭遇的困境展现了出来,或是留守儿童、残障人士等社会弱势群体,或是来到大城市打拼追梦的“打工人”又或是面临择业困惑的“知识青年”等。这些艺术作品努力为这一群体发声,表达他们的处境和诉求,希望被社会“看见”,进而实现更深层次的社会参与。在画家李慧的作品《阳光午餐》中,孩子们的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穿着并不华丽,甚至有些朴素,戴着样式简单的帽子,脸上流露着略显懵懂的神情。这些细节刻画,让观者能够联想到留守儿童、孤儿院儿童等边缘群体。他们在物质条件和情感关怀上面临的匮乏引发了人们对他们生活状态的关切与同情。这类作品以艺术的形式呼吁社会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教育资源和生活支持,助力他们拥有更好的未来。
![]()
油画《阳光午餐》 李慧
在艺术对社会的共情方面,还有一类作品关注当下年轻人的精神状态。在画家侯丹锋的作品《我们将去向哪里》中,不同的青年女性形象姿态各异,神情中透露着复杂的情绪。这件作品通过对青年人物形象构建引发社会对当下青年人择业迷茫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它提醒社会各界需要给予青年人更多关于职业规划的指导、就业信息的支持以及心理上的关怀,使他们在人生的重要十字路口能够更加从容自信地做出选择,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
![]()
中国画《我们将去向哪里》 侯丹锋
综上可见,“共绘新时代”展览类型丰富、题材选择多样、关注角度宽广。艺术家们从社区历史改造变迁、劳动者的建设、非遗传承、边缘群体关照等社会议题中寻找素材,创作出了更加“接地气”的作品。这些作品的诞生得益于国家文化政策的大力支持。透过这些作品,大众得以关注到社会的多个方面,推动社会大众从欣赏艺术作品到关注社会议题。它们超越了物理意义上的美术边界,产生了“嵌入生活日常、叩问现实景象、触动大众人心”的巨大作用,实现了艺术从“画框”中走出来,走向社会现场的一大跨越。艺术审美不再局限于追求视觉上的愉悦,更成为推动社会理解、关怀与改造的强大精神力量。
(山东省艺术研究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