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报告是科技日报社牵头做的,主要围绕 “颠覆性技术怎么落地变成实际产业” 展开,还建了一套评估体系来衡量发展情况。首先得明白,颠覆性技术不是小改进,而是能打破现有技术框架、开创新赛道的技术,比如高温超导材料、量子科技这些,它们能改变经济社会运转方式,也是各国竞争的重点。我国现在很重视这类技术,从国家层面出台政策、设立基金支持,不过还需要一套科学的方法来评估它们的产业化进度,这份报告就是为了填补这个空白。
报告先确定了研究范围,从 “物质、能量、信息、生命、空间” 五个维度,选了 8 个关键技术领域,像可控核聚变、具身智能、元宇宙、低空经济这些。然后构建了一个叫 “DTII(颠覆性技术产业化指数)” 的评估框架,核心是 “五力”——技术创新力(比如研发出多少专利、论文)、产业发展力(技术能不能变成产品、形成产业链)、生态支撑力(政策、资金、人才这些外部支持)、未来成长力(技术未来的市场规模、战略价值)、市场变革力(技术能不能改变现有市场格局)。通过这五个维度,就能量化评估不同技术、不同地区的产业化水平。
从评估结果来看,我国颠覆性技术产业化整体在加速,2020 到 2024 年指数涨了快 50%,尤其是生态支撑力(政策、资金这些)增长最明显,说明外部环境越来越完善。但不同技术进度不一样:元宇宙、合成生物已经进入商业化快速发展阶段,有成熟的应用场景;具身智能、量子科技、低空经济在加速推进,开始规模化试验;而高温超导材料、可控核聚变、脑机接口还在早期,离实际商用还有差距,主要问题是从 “实验室成果” 到 “能卖的产品” 之间有瓶颈。
区域发展也分了三个梯队:
第一梯队是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这些东部地区,它们有顶尖高校、充足资金和完整产业链,是产业化的核心;
第二梯队是安徽、四川、湖北这些中西部科教中心,有科研资源,发展势头很猛;
第三梯队是大部分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面临资金少、产业基础弱的问题,还在起步阶段。不过也有例外,比如安徽虽然人均 GDP 不算特别高,但量子科技等领域做得很好,实现了 “弯道超车”。
报告还发现了几个关键规律:
一是 “研发市场”很重要,很多早期技术(比如脑机接口)还没有商用市场,全靠科研机构、企业之间的技术合作、知识交易来打磨技术,这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的关键一步;
二是区域要领跑,得有 “创新策源地”(比如顶尖高校),还要让技术、产业、生态三者协同发力,光有科研实力或资金都不够;
三是我国的 “生态引导” 模式是优势,通过国家层面的规划,把资本、人才引向关键技术领域,能应对产业化的不确定性,但也要平衡好 “国家引导” 和 “市场活力”,避免资源浪费或同质化竞争。
最后,报告对未来也提了建议:技术上要注重跨领域融合,比如让高温超导材料和可控核聚变结合;区域上要根据自身优势选对技术,避免重复竞争;政策和资本要从短期补贴转向长期生态建设,多开放应用场景(比如政府采购试点);同时要兼顾安全和开放,像量子科技、可控核聚变这些涉及国家安全的领域要自主可控,而合成生物、元宇宙可以多参与国际合作。整体来说,这份报告就是为政府制定政策、企业找方向、资本找投资提供参考,帮我国在全球颠覆性技术竞争中抢占主动权。
报告节选
![]()
![]()
![]()
![]()
![]()
![]()
![]()
![]()
![]()
![]()
![]()
![]()
![]()
![]()
![]()
![]()
完整报告节选:三个皮匠报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