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视障人士的生命线,盲道这套遍布全国的导航系统,如今却因电动车占用、设计缺陷等问题,成了城市里最熟悉的陌生符号。那你知道盲道是如何引导盲人前进的吗?条形和点状又有何不同?
现在开始我们今天的主题:熟悉又陌生的盲道。
盲文地砖
全国1700多万视障人士中,仅有不到10%敢独自出行,尽管盲道已覆盖85%的城市主干道。但对于许多盲人来说,哪怕只是工作生活就近走数百米,甚至最多一两公里的路盲道,就要面对可能随时出现的几十个障碍点。
![]()
不过这却并不是盲道的问题,盲道砖的标准化设计,恰恰堪称人类工程学的智慧结晶。它就像一个放大版的盲文被刻在地砖上,它只有两种基本砖型,却构成了一套完整无声的导航语言。其中条形引导砖有一道道凸起的条纹,这些条纹方向与行进方向平行,提示安全直行。
而点状警示砖,通过圆形凸点形成标准的9宫格布局。这种砖型专门用于提示路口、转弯和台阶、障碍物等危险区域,为视障人士提供重要的安全警告。那么视障人士根本看不到形状的区别,究竟是如何判断盲道的呢?其实他们更多的是靠触觉。
![]()
特殊感知
研究表明,盲人脚底的触觉神经密度是常人的3倍,通过特制鞋底,通常厚度小于3毫米就可以清晰的分辨砖型。
实测的一些数据也显示,训练有素的视障人士能以在盲道上以0.5米每秒的速度稳定行走,而且误差小于15厘米,实际上已经相当于我们日常散步的速度了。
![]()
而且更精妙的是辅助设计细节,你会发现许多盲道砖体采用的都是亮黄色,对比度超过70%,虽然这对完全看不见的视障人士没有任何作用,但往往更多敢于尝试独自出行的,恰恰是一些低视力人群,他们往往能够隐约看到一个模糊的影子,这样明亮的盲道就能为他们起到更好的引导。
当然盲道还会在表面采用特殊的磨砂材质提高防滑系数,从而确保在雨雪天仍然可以放心使用。不过视障人士感知盲道的方式,是多重感官的协同作战。
![]()
除了通过脚掌识别砖块纹路,利用合金盲杖轻敲地面,通过声波传导判断材质差异也是一种重要的方式。因此在多种感官的共同作用下,初级使用者只需要20小时培训,往往就能达到基本识别的能力。
盲杖妙用
不过对于视障人士来说,盲道只是更加锦上添花的存在,盲杖才是辅助前进的必备之物。在没有盲道的区域,盲杖就成为了视障人士的延伸感官。这根看似简单的工具,实则有精密的科学原理。
![]()
通过探测三角区原理视障人士能够快速定义了安全范围,基本方法就是以使用者为圆心,在半径1.2米的扇形区域进行钟摆式扫描,频率为2至3次一秒,如果没有碰到任何障碍和阻挡,那就可以同步确定前方为安全区,直接向前行走。
而且视障人士在使用盲杖时,一般是让杖尖触地角度为45°,从而能够提供最优的反弹力感知。而且他们对环境声音的解读能力超强,通过杖尖回声,有经验的使用者能够判断出多种路面情况,比如柏油路是沉闷声,地砖是清脆声,水洼会有溅水声,与障碍物相碰会有撞击感。
![]()
但是盲杖也有天然局限,就是无法探测悬空的障碍,如果有违规伸出的广告牌,就非常危险。这也是盲道价值无法被完全替代的关键原因。
现实困境
不过现实的问题却是我国约有视障人士约1731万,但城市街头难见他们身影的原因,就是盲道系统的多重失效。
最直接的就是盲道本身在设计上就存在缺陷,许多盲道在路口无坡化处理,容易形成“断头路”;还有的盲道与树木、路灯杆精准碰撞,甚至还曾出现过百米盲道35个直角弯的魔幻设计,严重影响了使用效果。
![]()
当然这些都可以整改,但更重要的是占用乱象触目惊心。即便是一线城市盲道,完好率一般也仅有42%左右。
而主要的占用物就包括共享单车、机动车违停,以及街边商铺的延伸经营,这些占用行为严重影响了盲道的使用功能。
其实根据触觉记忆效应的研究发现,视障人士对常走路线会形成肌肉记忆,这就类似驾驶员的车感。
这也是为什么盲道的连续性如此重要,如果中断5米以上就需要视障人士重新建立路径记忆。但现实是许多盲道往往是不能相连的,也进一步给盲人出行增加了困难。
所以我们真心希望社会与个人共同维护盲道的畅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