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飞宏:提高认知高度促进武术思想转变
摘自《让中华武术绽放新时代光彩》
简要:《让中华武术绽放新时代光彩》从七个方面阐述了新时代武术发展的基本路径和精神,约2.4万余字,促进武术多元化创新发展,实现从“技艺”到“文明载体”的转变,对推动中国武学理论创新具有重要价值,对于当代中国武术文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武术的核心价值在于其技击体系与文化内涵的统一。武术不仅是单纯的技击术,有其丰富的中华文化内涵,是中华文化的全息载体,蕴含着文化传承、品德培养和民族精神塑造的深层意义,具有多重的社会价值和功能,成为中华民族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在历史发展中武术受一定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文化与社会发展等因素影响,其形态变迁会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烙印。传统武术的核心价值在于其技击性、文化性、教育性与精神性等,这是区别于其他体育项目的本质特征,它在中国体育文化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优势。武术具有体育属性,但又高于体育,是一种涵盖哲学、兵学、医学、伦理、艺术、美学等综合性文化载体,在历史长河中不断传承、发展与演化,至今仍在当代社会发挥着重要价值。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对武术的认识出现严重偏差,甚至出现颠覆性的认识;存在对武术本质的误解、功利化倾向、缺乏文化自信、教育体系不完善以及传承与创新的矛盾等。有者将武术简单认为是“打斗技巧”或“暴力工具”,忽视其哲学内涵与文化和教育属性。有者甚者将武术沦为“下九流”之列,对从业者更是常被贴上“江湖人士”“保镖打手”以及“危害社会的不稳定因素”等标签,忽视其职业化发展,阻隔了武术文化的传统,这些都是影响武术发展的重要思想障碍,对武术的传承与发展危害是极大的。贬低武术是社会愚昧和无知的表现,损害了中华文化的形象。社会在发展,文明在进步,思想在提升,文化在传承,应正确认识和评价武术的价值和地位,认真传承和发展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任何变革的落地均以思想观念的转变为前提。思想的改变是一场内在革命,也是一种观念认识的改造。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方向。武术是一个矛盾体,它既是一种暴力技能集合,又是一种文明文化形态,既有暴力性的体现,又有武德的严格约束。止戈为武,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武术思想的最高境界。武术发展首先要从转变思想观念开始,提高社会和大众对武术的认知水平,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项宝贵的传统技艺,以促进武术的保护传承和健康发展。近几十年来,人们对武术的一些陈旧观念认识虽然有了很大的转变,但一些根深蒂固的思想仍然存在一些人的意识之中。要真正将武术上升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国学”“国粹”的高度,上升到民族精神与文明载体的高度,上升到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高度,从而让武术得到更好地保护传承与发展。文化是武术的灵魂与根基,其内涵贯穿于武术的起源、发展、技法体系及精神价值等各个层面,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智慧的结晶,承载着哲学思想、社会伦理、民族精神等丰富文化信息,形成“以武载道”的独特文化现象。中国武术拳种与门派众多,主流拳系有武当、少林、峨眉、南拳、太极、六合、八极、形意、八卦、文圣拳、梅花拳、查拳、孙膑拳、华拳、戳脚、肘捶等等。各家各派都有自己的特色和擅长之处,而且又相互借鉴,集诸家武艺之精华。无论内家还是外家,每一门武术都流淌着华夏儿女的热血与傲骨,诉说着老祖宗们的生活智慧与生存哲学。它们都以“止戈为武”为核心理念,以阴阳五行、八卦等传统哲学为基础,强调内外兼修,追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形神统一”的哲学境界。武术是中华文化与文明的重要载体,其发展脉络与中华民族文明进程紧密交织,经历了从生存技能到文化符号的深刻演变。
武术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引。武术“五观”思想,即:文化观、教育观、价值观,伦理观,技击观”,这是理解武术的深层内涵与发展方向的重要框架,也为其他观念提供了价值根基础。“五观”涵盖了武术的多元化发展、历史渊源、多种功能、广泛参性和时代价值。“五观”思想的有机统一,既可保持文化基因的稳定性又可以实现现代转型的创新性。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全国武术挖掘整理以来,中国传统武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使得一些濒临失传的民间武术也得到了比较好的保护。特别是在近一二十年来,中国武术文化建设有了重大进步,全国涌现出一大批德才兼备有责任感、使命感的武术工作者和爱好者,为促进中国武术文化建设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新时代武术发展面临的核心挑战之一是思想认知的革新,需突破传统思维定式以适应时代发展。当前武术正经历从传统技艺传承向文化价值重构的关键转型期,这一过程涉及思想认识、审美观念、传承模式的革新等诸多方面。武术的多重价值重构与转型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唯有以坚定的民族文化自觉为引领,在固本培源、守正创新中融合传统智慧与现代技术,才能实现从“技艺传承”到“文化输出”的跨越,让武术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文化纽带。武术不仅是“国粹”,更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见证。它是一座丰富的中华文化殿堂,其独特性在于实践性与精神性的高度统一。一招一式都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阴阳、内外、刚柔、方圆、天地、义理等哲学元素和基本理念,渗透着易、儒、释、道、墨、兵、医等多种文化思想意蕴,具有多元文化价值体系;传递着对宇宙自然和社会的感悟、对道德信仰的坚守,对士文化道义的追求,以及对生命科学的探索,让习武者在身体实践中感悟“止戈为武”的哲学,“侠义情怀”的伦理,以及“保家卫国”的责任。这种“知行合一”的文化形态,使其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个人与民族的精神纽带。武术不仅体现在其知识体系的丰富性,更在于其在不同时代语境下的适应性与创新性。从古代军事技能到现代教育资源,从身体锻炼到文化传播,武术始终以“活态传承”的方式诠释着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与生命力。在当代,武术通过与文化、科技、教育、健康领域的跨界融合,正以全新形态滋养个体成长、增强社会责任感、促进社会进步、推动文明互鉴,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武术文化内涵是其区别于其他体育运动的根本特征,它植根于人民实践,承载着哲学思想与民族精神,在当代更成为文化传承、全民健身与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武术文化博大精深,多元包容,涵盖传统文化的众多领域。它是以道家哲学为基础,融入儒家、释家、中医学、导引、兵学、养生等思想,并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孕育滋养下,从各个历史时期的演变和沉淀下来的文化和物质的综合体。中国武术有系统的“道统”体系和理论内涵,随着历史的发展,形成了完整的武术思想文化框架。它是以“道”为核心,以“德”为灵魂,融合易、儒、释、道、墨、兵、医及儒释道三教合一等主要文化内涵,形成以“道、德、术、功、法”相统一为基础理论体系的武学文化系统。现代社会推动武术从“技艺”向“文化体系”转型,需坚持守正创新,全面发展,最终形成兼具民族根性与现代生命力的文化生态系统。在新时代,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导致人们对传统武术的学习意愿和投入时间减少,以及影视作品中对武术的夸张演绎导致公众认知产生偏差,使文化传承面临一些艰难境地。因此,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武术文化,成为政府和社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传承与发展武术文化是新时代的社会责任。它不仅是身体的锻炼,更是“修身养性、感悟真意”的精神修行,以及主张“止戈为武”“和而不同”“和谐共生”的理念。在全球化语境下,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通过融合影视、数字媒体等创新表达,正成为连接东方智慧与世界文明的桥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更广阔的国际舞台。武术发展始终呼应时代需求,从生存技艺,军事技术,文化载体,到体育项目、文明载体的演变。其发展伴随着中国历史的变迁,受到不同朝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例如,唐代实行武举制,促进了武术的发展,而如元清时期,统治者为了防止民众武力反抗,颁布禁武令,限制和阻碍了武术的发展。武术受惠于民间活力(如民俗、结社、宗教)、激发于农民起义与战争,并在近代中西文化碰撞中完成从“杀伐之术”到“文化符号”的嬗变。当前挑战在于平衡竞技标准化与传统多样性关系,构建既能保障竞技活力、又能守护文化根脉的生态体系。这一平衡不仅关乎竞技活动本身,更是文化传承与时代创新协同共进的缩影。中华民族有多元璀璨的文明,民间文化作为其中最鲜活的组成部分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遍布全国民间沃土的传统武术具有重要的代表性。武术的精华多保留于民间,其多样性、实践性和地域特色,是文化传承的核心。加强传统武术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工作,夯实民间传承根基,激活文化源头,从而实现传统武术文化的活态传承。武术文化建设是推动全民健身、提升文化自信、促进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其本质是通过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满足人民群众对身心健康、精神富足的需求,同时为民族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人民群众是武术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武术的人民性与人民文化观思想的提出与阐述,是对中国武术文化建设与实践的重大思想变革,体现了武术“源于人民、属于人民、服务人民”的文化属性。这是武术服务全民健身运动的思想理论基础,可以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武术发展生态。树立“武术人民文化观”,需持续推动其创造性转化,让这一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核心导向,深刻揭示武术与人民群众的本质联系,可以让武术从民间沃土走向全民共享,从文化遗产转化为新时代的文化软实力,最终实现“强健体魄、涵养精神、振兴民族”的多重价值。武术的传播与弘扬,能够增强全世界中华儿女的民族和文化归属感、认同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新时代武术需在守正创新中平衡传统与现代,既要扎根传统文化基因,又要主动适应社会变革。通过多方面创新发展,将武术转化为兼具文化魅力、教育价值、健康效益及国际影响力的综合性体系。
2025年9月20日
![]()
![]()
![]()
![]()
![]()
作者简介:卢飞宏,原名卢绪波,字翰林,号浮来居士,别号东方飞宏,东海卢氏,飞宏子,中华文圣拳全国总会副会长、秘书长,非遗武术文圣拳第九世代表性传承人,当代武术名家。中国民间宗教武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和文化研究专家,中国武术大文化体系的建立者,中国精武文化研究专家,世界华人运动会中国山东分会济宁分会副主席,山东省青少年非遗武术教育研究中心研发专家,吉林省武术科普专业委员会高级顾问。《文圣拳武学三部曲》编者,即第一部《圣拳经典》(作者:卢飞宏、张丽光),第二部《文圣论道》,第三部《大道之行》(上、下册)等约300余万字的武学理论著作,对中国武术文化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研究涉及传统文化诸多领域,对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建设有重大理论建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