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有个怪现象,总兵是正二品,提督是从一品,品级只差半级。
但权力?天差地别,一个省里有八十多个总兵,却只有一个提督。
总兵见到提督,得规规矩矩叫上司,这背后藏着什么?
——《壹》——
冯胜拿到总兵印的那天
洪武元年,冯胜站在朱元璋面前,皇帝递给他一枚印,总兵官印,这印代表什么?全权节制北伐蒙古的各路军队,冯胜接过印,带兵出征。
![]()
那时候,总兵二字,就是战场最高指挥权。
但这只是战时,打完仗,印要交回去,明初的总兵,是临时差事,朱元璋心里清楚,武将手握重兵,容易生事,所以他设计了一套规矩:战时授印,战后收印。
到了明朝中期,规矩变了,卫所制度烂了。
士兵逃亡,军户破产,战斗力直线下降,朝廷没办法,只能派总兵常驻地方,这一驻,总兵就成了固定官职,谁能当总兵?
五军都督府的都督、都督同知、都督佥事。
或者,公侯伯的勋贵,没爵位的,想都别想,权力有多大?地方军政,全归他管,明初那些总兵,头衔一大串,都督府左都督、某某将军、总兵官。
权力大到什么程度?地方官见了,得客客气气。
朱元璋怕了,他派太监去监军,总兵打仗,太监在旁边盯着,总兵调兵,太监要点头,到了明成祖朱棣,又加了两道锁,总督和巡抚。
三个人盯着一个总兵,太监盯忠诚,总督管军务,巡抚查政务。
总兵的权力,被切成了三块,但战时不一样,嘉靖年间,倭寇闹得凶,朝廷急了,派戚继光去,戚继光是蓟州总兵,手下有戚家军。
![]()
这支军队,横扫倭寇十几年,辽东还有个李成梁。
辽东总兵,镇守边关,蒙古人不敢轻易南下,就是怕他,明朝有二十多个总兵,分布在九边重镇和东南沿海,每个总兵,管着数万兵马。
这就是明朝总兵的权力,然后,清军入关了。
顺治元年,清军进北京,多尔衮在想一个问题,明朝怎么亡的?总兵拥兵自重,李自成是驿卒,起兵造反,吴三桂是总兵,手握重兵。
明朝灭亡,总兵占了一半原因,清朝不能重蹈覆辙。
多尔衮下令:保留总兵制度,但要改,怎么改?把明朝一个镇,拆成好几个镇,原本一个总兵管五万人,现在拆成五个镇,五个总兵,每人管一万。
——《贰》——
把二十个总兵变成八十三个
明朝二十多个总兵,清朝变成八十三个,兵权分散了,但谁来统管这些总兵?提督,这是清朝的创新,明朝虽然有"提督军务总兵官"的叫法,但那只是总兵的全称。
![]()
清朝把提督单独拎出来,设为一省最高武官。
一个省,只有一个提督,提督之下,好几个总兵,山东、山西、河南三省不设提督,为什么?离京城太近,皇帝不放心,这三省的提督,由巡抚兼任。
安徽和江西也不设提督,原因不同。
这两省兵力太少,不到两万人,养不起一个提督,清朝的绿营,分四级,镇、协、营、汛,镇的最高长官是总兵,协的长官是副将。
营的长官是参将,汛的长官是游击,提督管全省各镇。
总兵只管一镇,这就是第一层差别,管辖范围不同,但品级呢?清初,提督是正二品,总兵是从二品,为什么总兵比提督低一品?
八旗和绿营的地位不同,八旗是满人嫡系。
八旗驻防将军,正一品,绿营是汉军,地位低一等,提督虽然管一省,但在八旗将军面前,还是矮一头,乾隆即位后,搞了个改革,他要彰显满汉一家。
![]()
怎么彰显?提高绿营官员的品级。
八旗驻防将军,从正一品降到从一品,提督,从正二品升到从一品,总兵,从从二品升到正二品,品级上去了,权力呢?没变,甚至更小了。
乾隆中后期,有个新规矩,"年终密考"。
巡抚可以直接向皇帝密报地方高官的政绩,包括提督、总兵、布政使、按察使、道员、知府,提督这一年干得好不好,巡抚说了算。
巡抚比提督官低,却能给提督打分。
提督不敢得罪巡抚,总兵更惨,他不仅要听提督的,还要听巡抚的,还要听总督的,战时还要听八旗驻防将军的,这就是清朝的制度设计。
品级高,不代表权力大。
——《叁》——
五个领导和一个尴尬的位置
清朝有个规矩,地方联名上奏折,有个排序,第一位,八旗驻防将军,第二位,总督,第三位,巡抚,第四位,提督,第五位,总兵。
![]()
总兵排第五,他上面有四个人,这四个人,都能管他。
八旗驻防将军虽然和提督平级,但战时可以调动提督,提督虽然和总督平级,但总督职能就是"节制军务",巡抚虽然比提督低一品,但有"节制各镇"的权力。
总兵比这四个人都低,他们都能指挥总兵。
还没完,还有第五个人,知府,知府是从四品,比总兵低四级,但在战时,知府可以调遣总兵,清朝重文轻武,武官品级再高,见了文官也得客气。
还有第六个人,兵备道的道员,道员是正四品。
比总兵低六级,但道员管什么?军饷、装备、军队纪律,总兵要打仗,得找道员要钱要粮,总兵手下有士兵犯事,道员来查。
道员虽然不能直接指挥总兵,但可以卡住总兵的脖子。
总兵在道员面前,也得服软,道员还不是最终领导,道员的上级是按察使,按察使的上级是布政使,这么算下来,总兵上面有八个人能管他。
八旗驻防将军、总督、巡抚、提督、知府、道员、按察使、布政使。
总兵虽然是正二品,但权力地位排到了第九,提督呢?提督只有三个领导,总督、巡抚、八旗驻防将军,提督排第四,这就是差别。
![]()
同样是武官,提督和总兵差了五个身位。
为什么会这样?清朝怕汉人武将造反,明朝的教训太深刻了,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上吊,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总兵手握重兵,随时能翻盘。
清朝是满人政权,汉人占人口绝大多数,八旗军只有二十万,分散全国只有十万。
绿营汉军有六十万,怎么控制这六十万人?分权,把二十个总兵变成八十三个,把每个总兵的权力切碎,让八个人来监管他。
这样一来,总兵想造反,难如登天。
他要造反,得先搞定八个人,搞不定,钱粮断了,军队就散了,清朝的制度设计,精准地卡住了总兵的咽喉。
——《肆》——
从野战军军长到师长的降级之路
明朝总兵相当于什么?野战军军长,明朝二十多个总兵,每人管几万兵,戚继光的戚家军,三万多人,李成梁的辽东军,四万多人。
![]()
这个规模,就是一个野战军,清朝总兵相当于什么?
师长,清朝八十三个总兵,每人管的兵少了,一个镇,几千人到一万多人,有的镇更小,只有三五千人,这个规模,就是一个师。
清末新政,证明了这一点。
光绪二十年,甲午战败,清廷练新军,三十六镇新军,一镇的最高长官叫统制,统制的品级,参照总兵,正二品,民国成立后,改镇为师。
统制改叫师长,师长的权力和地位,和清朝总兵一样。
这就坐实了,清朝总兵,就是师长级别,提督呢?省军区司令或野战军军长,提督管一省绿营,少的两三万人,多的五六万人。
这个规模,相当于一个军或一个省军区。
明朝总兵的权力,给了清朝提督,清朝总兵的权力,只剩下明朝的五分之一,品级提了,权力降了,这是清朝的平衡术。
![]()
站在清朝总兵的角度想,你是正二品大员。
朝服上绣着狮子,顶戴上是珊瑚,走在街上,百姓要跪拜,但你心里清楚,你上面有八个人,八旗驻防将军一句话,你得立正听令。
总督一道公文,你得连夜赶路,巡抚召见,你不敢迟到一刻。
提督是你顶头上司,每个月要向他汇报,知府虽然级别低,但战时可以指挥你,道员虽然级别更低,但军饷在他手里,按察使要查军纪,你得配合。
布政使管钱粮,你得打好关系,你是正二品,但你活得像个从五品。
提督不一样,提督只有三个领导,而且这三个领导,平时管不到他,只有战时才能调动,平时,提督就是一省军事最高长官。
八十三个总兵都听他的,这就是半品之差的天壤之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