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的风,总比别处来得早。
![]()
凌晨五点左右,天还没亮透,悬泉置的土坯房里,张忠已经摸黑坐了起来。
他是这里的"驿佐",一个秩百石的基层小吏,管着文书传递和往来接待的琐事。
他揉了揉冻得发僵的手指,摸出火石,点亮了桌案上的油灯。
张忠拿起一块打磨光滑的木牍,这是今天的"工作清单":传书送敦煌、接待西域使者、清点仓中粟米、巡查东界。
张忠没有牙刷,就用盐水漱口,用布擦脸;没有热水,冬天只能用冻得冰凉的井水,洗完脸,脸都僵得发麻。
然后是早饭,在悬泉置的"食厨"领餐。
根据汉简《悬泉置食簿》(伙食记录),早饭通常是"粟米一斗,酱半升"——粟米煮的粥,就着一点咸菜,偶尔能有块干肉,那是过节才有的待遇。
上午7点:到文书房报到,领当天的文书,张忠的第一份活,是抄写文书。
他拿起一支"笔"——其实是削尖的木杆,蘸了用松烟和胶做的墨,在新削好的竹简上写字。
抄写不能错一个字,错了要"削牍"——用小刀把错字刮掉,重新写,刮得多了,竹简就废了,还得挨骂。
中午12点:接待往来人员。
悬泉置是丝绸之路的要道,每天都有使者、官吏、商人经过,张忠要负责登记他们的身份、人数、所带物品,还要安排食宿。
张忠得先检查他们的"过所",确认身份没问题,然后领着他们去"传舍"(客房)休息。
然后他要去食厨安排伙食——给使者准备粟米饭和肉,给从者准备粟米粥,给马准备草料。
忙完这些,已经是下午3点,他还没顾上吃午饭,只能啃几口早上剩下的干粟饼,然后便要清点仓库物资。
张忠拿着木牍,一边核对,一边记录,少了的要说明去向——比如给使者用了多少,给驻军送了多少,不能有半点含糊,丢了物资要自己赔。
下午6点:巡查边境。
悬泉置靠近边境,偶尔会有匈奴人骚扰,所以每天傍晚,官吏要去附近的边境线巡查,叫"日迹"。
河西走廊的傍晚很冷,风刮在脸上像刀子,他得仔细看地上的脚印,听周围的动静,怕有匈奴探子。
有时候走得远,回来已经是晚上7点,天全黑了,只能靠星星辨方向。
回到悬泉置,张忠顾不上休息,要把当天的文书传递、接待、仓簿、日迹记录,整理成一份"爰书"(工作报告),用绳子捆好,准备第二天送敦煌郡。
写好爰书,他还要把当天用过的竹简、木牍分类放好,该存档的存档,该送走的打包。
这时候,食厨已经没人了,他只能自己煮点粟米粥,就着咸菜吃,算是晚饭。
晚上9点还要值夜。
张忠轮值的时候,要抱着被子,坐在仓库门口,一坐就是一夜。
河西走廊的晚上特别冷,被子薄,他只能裹紧衣服,时不时起来走动,防止冻僵。
有时候会遇到突发情况,比如深夜有紧急公文送到,他要立刻起来,登记、抄写、遣人送走,忙完天都快亮了。
这就是张忠一天的日常——从凌晨5点到晚上9点,甚至更晚,没有午休,没有周末,天天如此。
悬泉汉简里有一句话:"吏卒毋敢离署,离署者罚金二两"——官吏和士兵不能随便离开岗位,离开就要罚二两金(相当于两个月的俸禄)。
所以他们连逛街的机会都没有,更别说休假了。
汉代的基层官吏,每年只有一次"休沐"(休假),大概十五天,用来回家探亲。
但悬泉置离内地太远,张忠入职三年,只休过一次假,还是因为母亲生病,向上级申请了半年才批下来。
路上来回要走一个月,在家只能待十五天,刚和爹娘熟悉,又要赶回悬泉置。
他的俸禄也很低,根据《居延汉简》记载,百石吏每月俸禄是三百钱,相当于现在的一千五百块钱。
这点钱要养自己,还要寄一部分回家,根本不够花。
悬泉汉简里有一份《吏卒廪食簿》(俸禄发放记录),记着:"驿佐张忠,月奉钱三百,扣除刍稿钱五十,实得二百五十。"
连草料钱都要从俸禄里扣,可见日子有多紧。
除了日常工作,他们还要应对各种"突发任务",加班是常态。
比如遇到朝廷有重大政令,比如征兵、征税,文书会特别多,张忠要连续几天熬夜抄写,眼睛都熬红了。
汉简里有一份《悬泉置加班记录》写着:"始元二年四月庚午,传书十封,驿佐张忠、李信、王强,夜起抄写,至鸡鸣乃讫。"
三个人一起加班,从晚上写到凌晨,才把十封公文抄完。
再比如遇到西域使者团路过,人数多,物资需求大,张忠要忙前忙后,安排食宿、准备草料、登记物品,有时候忙得一天只吃一顿饭。
悬泉汉简里记过一次接待乌孙使者的事:"本始三年五月戊申,乌孙使者二十人,从者五十人,马六十匹。驿佐张忠等五人,夙兴夜寐(早起晚睡),三日乃毕。"
五个人忙了三天,才把使者团送走,累得倒头就睡。
还有时候会遇到自然灾害,比如沙尘暴、旱灾。
沙尘暴一来,悬泉置的土坯房会漏风,竹简会被吹得满地都是,张忠要赶紧把竹简抱进屋里,用重物压住,等风停了再整理。
旱灾的时候,井水会减少,人畜饮水困难,他要每天去几里外的悬泉取水,一趟要走一个时辰,来回两趟,肩膀都被水桶磨破了。
虽然辛苦,但张忠和同事们,也有自己的"小确幸"。
比如过节的时候,上级会给悬泉置送点酒肉,他们能一起吃顿好的。
悬泉汉简里有一份《节令赏赐簿》写着:"建昭元年正月旦(元旦),赐悬泉置吏卒酒二石,肉十斤,令共食之。"
元旦那天,上级赐了两石酒、十斤肉,张忠和同事们围坐在食厨里,喝酒吃肉,聊家乡的事,算是一年里最开心的日子。
再比如收到家乡的书信,虽然要等一个多月,但看到爹娘的字迹,知道家里平安,他就觉得再辛苦也值了。
悬泉汉简里有一封张忠的家信,可惜只留下了片段:"母毋忧,忠在悬泉,食有粟,衣有布,毋冻饿。今寄钱五十,买薪(柴火)用。"
他在信里报喜不报忧,怕爹娘担心。
还有同事之间的互助,谁生病了,其他人会帮忙代班;谁家里有困难,大家会凑点钱接济。
悬泉汉简里有一份《吏卒互助记录》写着:"驿佐李信病,张忠代其日迹三日;王强母死,吏卒共出钱百五十,寄其家。"......
两千多年过去了,工作内容变了,工具变了,但是有些东西,却从来没有变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