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养育宝宝的过程中,不少家长都知道多喝水对宝宝健康有益。然而,并非所有时候都是如此,有些情况下,宝宝多喝水不仅无益,反而可能危害健康。家长们一定要了解这些情况,守护宝宝健康成长。
宝宝患有某些肾脏疾病时
1. 肾脏功能受损:当宝宝患有肾脏疾病,如急性肾小球肾炎等,肾脏的滤过和排泄功能会受到影响。正常情况下,肾脏就像一个精密的过滤器,能将体内多余的水分和废物排出体外。但生病时,肾脏工作效率下降,无法像平常一样处理大量水分。如果此时让宝宝多喝水,水分不能及时排出,就会在体内积聚,导致水肿加重。宝宝可能会出现眼睑、下肢等部位更明显的肿胀,严重的还会引起全身性水肿,增加心脏和肾脏的负担,进一步损害肾脏功能,影响宝宝的康复。
2. 遵循医嘱控制水分摄入:一旦宝宝被诊断出患有肾脏相关疾病,医生会根据宝宝的具体病情,如肾功能指标、水肿程度等,来制定精确的水分摄入计划。家长必须严格按照医嘱控制宝宝的饮水量,不能自行随意增加。例如,医生可能会规定宝宝一天只能摄入特定毫升数的水分,包括饮用水、食物中的水分等都要计算在内。家长要学会准确测量和记录宝宝的饮水量,确保在安全范围内,帮助宝宝的肾脏在有限的功能下,维持身体的水平衡。
宝宝患有心脏病且心功能不全时
1. 心脏负担加剧:心脏就像身体的“发动机”,负责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宝宝患有心脏病且心功能不全时,心脏的泵血能力减弱。多喝水会使血液量增加,这就好比给已经运转吃力的“发动机”增加了额外的负荷。心脏需要更努力地工作来泵出这些增多的血液,可它的能力有限,长此以往,心脏会不堪重负,可能导致心力衰竭等更严重的后果。宝宝可能会出现呼吸急促、心跳加快、乏力等症状,原本就脆弱的心脏功能进一步恶化,影响宝宝的生命健康。
2. 密切观察与合理控水:对于这类宝宝,家长除了要严格按照医生要求控制水分摄入外,还要密切观察宝宝的身体状况。比如留意宝宝呼吸是否顺畅、是否容易疲倦、尿量有无变化等。一旦发现宝宝有任何异常表现,要及时告知医生。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给宝宝吃含水量过高的食物,如大量的西瓜、梨等水果,除非得到医生许可。通过合理控制水分摄入,减轻心脏负担,为宝宝心脏功能的恢复创造有利条件。
宝宝水中毒时
1. 体内电解质失衡:宝宝水中毒通常是由于短时间内摄入了过多水分,远远超过身体排出的能力,导致体内水分过多,血液被稀释,电解质浓度降低,尤其是钠离子等重要电解质。这种电解质失衡会影响身体各个器官的正常功能,大脑对电解质变化非常敏感,可能会出现头痛、嗜睡、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抽搐、昏迷,危及宝宝生命。
2. 立即就医与限制饮水:如果怀疑宝宝水中毒,家长要立即带宝宝去医院。在去医院的途中,不要再给宝宝喝水。医生会通过检查确定宝宝的病情严重程度,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如补充电解质、利尿等,以恢复体内电解质平衡和正常的水分代谢。经过治疗后,宝宝的身体逐渐恢复,家长也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合理安排宝宝的饮水,避免再次出现水中毒的情况。一般来说,要根据宝宝的年龄、活动量等因素,适量、多次地给宝宝喂水,而不是一次性大量饮水。
家长们要时刻留意宝宝的身体状况,了解这些不能多喝水的情况,科学养育宝宝。一旦发现宝宝出现上述相关症状,务必及时就医,遵循医生的指导和建议,确保宝宝健康成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