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去邻居家,刚好撞见母子俩下棋:孩子每走一步,妈妈都“不小心” 走错棋,最后孩子得意地喊 “我又赢了!” 可下周听说,这孩子在学校围棋比赛输了一局,当场把棋子摔在地上哭着跑了 —— 邻居叹着气说 “早知道不总让着他了”,却没明白:她怕孩子哭而故意输的每一次,都是在给孩子未来的 “大崩溃” 埋雷。
![]()
现在太多家长过度保护孩子,生怕孩子失败:孩子下棋,故意让着;竞选班干部,怕孩子落选就劝 “别参加了”;连搭积木倒了,都赶紧帮着扶起来,还说 “宝宝没输,是积木不好”。我们总觉得 “孩子小,别让他受委屈”,却忘了日本专家畑村洋太郎说的 “漫不经心地避免了小的失败,就是在为将来的大失败创造条件。”——家里不让孩子输,社会可不会让着他;小时候输不起,长大了只会更脆弱。
我朋友家的做法却不一样。她儿子刚学象棋时,她也让过几次,可发现孩子输了就闹脾气,立马改了规矩:“从今天起,妈妈不故意让你,赢了是你厉害,输了咱找原因。” 第一次孩子输了哭,她没哄,而是一起复盘:“你刚才没注意妈妈的‘马’,是不是下次要多看一步?” 慢慢的,孩子输了会主动说 “这次我走错了两步”,后来参加学校比赛,拿了第三名,还笑着说 “比我厉害的人好多,我得再练”。朋友说:“让他早点在小事上输,比他成年后摔大跟头强多了。”
而那些被“护着不失败” 的孩子:有的玩游戏输了就掀桌子,有的考试没考第一就躲起来哭,更有孩子上大学后,因为竞选社团没选上,就抑郁退学——家长以为的 “保护”,其实是剥夺了孩子 “学抗挫” 的机会。就像有个妈妈说,她儿子从小到大没输过,结果第一次面试被拒,回家就说 “我太没用了”,连门都不出 ——小时候没尝过小失败的苦,长大后一点挫折就扛不住。
其实“设计失败” 一点都不难,关键是家长别太怕孩子哭,记住这 3 个方法:
1.从日常游戏开始“让他输”:下棋、玩拼图时,别总故意放水。刚开始可以让孩子赢多输少,比如10 局赢 7 局;随着年龄增长,慢慢增加输的比例,到小学高年级可以输赢各半 —— 让孩子知道 “输是正常的,不是我不行”。
2.鼓励孩子“主动找失败”:比如让孩子和比自己大2 岁的哥哥打球,明知会输也让他去;鼓励他参加胜算低的竞选,比如班里选班长,他没什么经验也支持他试试。事后和孩子一起分析:“这次输了,是不是传球没传好?”“竞选时没说清自己想做什么,下次可以改进”——让失败变成 “学习机会”。
3.独生子女更要“多设计失败”:家里只有一个孩子,容易觉得“自己是中心”,更得让他多体验输。比如全家玩桌游,别总让着他;分水果时,让他最后选,告诉他 “不是每次都能拿到最大的”——帮他早明白 “世界不是围着自己转的”。
别再把“让孩子赢” 当爱了,也别再怕孩子哭。从今天起,和孩子下棋时,认真走每一步;他想参加有挑战的比赛,别拦着。当孩子第一次平静地说 “这次我输了,下次努力” 时,你会发现:那些小时候经历的小失败,不是伤害,而是帮他站稳脚跟的 “垫脚石”—— 这才是家长能给孩子的,比 “永远赢” 更珍贵的礼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