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第一个出兵支援加沙救援任务的,不是阿拉伯国家军队,也不是伊朗军队,而是相隔地中海的西班牙。
在地中海蔚蓝的海面上,一支由50艘民用船只组成的“全球萨穆德船队”正向加沙方向航行。这些船上装载着加沙地区急需的医疗物资、粮食和药品,但它们的旅程并不平静。
船队曾在希腊克里特岛附近遭遇不明无人机袭击,通讯系统受到干扰,前路未知的危险让这次人道主义使命蒙上阴影。
此时,西班牙毅然宣布派出搭载美制宙斯盾系统的F-100型护卫舰,为这支船队护航。不久后,意大利也宣布派遣“法桑号”护卫舰加入护航行列。
![]()
西班牙作为一个天主教国家,西班牙历史上曾与穆斯林统治下的伊比利亚半岛进行了长达数百年的“收复失地运动”,与伊斯兰世界有着复杂的历史恩怨。
正是这个有着特殊历史背景的国家,如今成为第一个出兵支援加沙救援任务的非中东国家。
西班牙的行动并非孤立事件。2024年,西班牙联合爱尔兰和挪威承认巴勒斯坦国;2025年9月,更宣布对以色列实施武器禁运,取消了价值7-10亿欧元的军火合同。这一系列行动标志着西班牙在中东政策上的显著转变。
在西班牙宣布护航后,印尼政府也公开表示愿意向加沙派遣两万名维和人员。
尽管这些行动被官方称为“人道主义部署”,但军舰的航向和两万人的编制规模,向以色列传递了某种军事压力的前置信号。
几乎与西班牙的军事部署同步,八个常年存在分歧的中东国家——卡塔尔、沙特、土耳其、埃及、约旦、阿联酋、科威特和巴林——联合向以色列发出书面要求。
这份通牒内容包括:立即停火、停止强制迁移巴勒斯坦人、加速开放人道主义通道,并允许联合国主导加沙重建。
这种联合实属罕见。沙特与卡塔尔去年还在为半岛电视台的报道互相制裁,土耳其和埃及因穆斯林兄弟会问题几乎断交,如今却能坐在同一张桌前签署联合声明。
面对国际社会的压力,以色列并未显示退缩的迹象。根据《以色列时报》当地时间20日报道,以色列国防军称,由数万名士兵组成的五个师将参加以军计划对加沙城发动的进攻。
参战部队包括以军12个旅级作战群,每个作战群由步兵、装甲兵、炮兵、工兵以及作战支援部队组成。此外,加沙师的北部和南部两个旅也将参与此次进攻,使以军参战的旅级作战部队总数达到14个。
以军表示,代号为“基甸战车B”的进攻行动准备阶段已经开始,目前以军正在加沙城郊区展开攻势。
纳哈尔步兵旅和第7装甲旅已在宰通社区作战,吉瓦提步兵旅则在加沙城北部发起了新的攻势。
以军在加沙城的进攻将分几个阶段实施,首先是向该地区民众发布撤离警告。随后,以军将包围加沙城,然后逐步深入推进至城区。
为推进该进攻计划,总计6万名预备役士兵将被分批次召回,其中大多数,约4万至5万人,将在9月2日报到。
以色列国防军还称,针对预计将从加沙城撤离的约100万名巴勒斯坦平民,在加沙南部建设人道主义基础设施的工作也已启动。
以军将设立更多的援助物资分发点,并新建至少两家野战医院。
西班牙和意大利的选择背后有着明确的利益计算。两国长期依赖北非天然气,而东地中海的天然气田开发权正是近年欧洲与土耳其、以色列博弈的焦点。
派遣军舰既能展示欧盟的存在感,又不会直接激怒以色列,毕竟航线保持了安全距离,同时还能讨好国内庞大的穆斯林选民群体。
至于印尼,作为全球最大穆斯林国家,其维和承诺更多是政治表态:两万人的规模远超实际需求,但足以让雅加达在国际伊斯兰舆论中赚足口碑。
而八国通牒的罕见团结,则反映了阿拉伯国家的共同焦虑:内塔尼亚胡政府加速在约旦河西岸扩建定居点、对加沙的军事行动逐渐常态化,可能打破阿拉伯世界维持多年的“搁置争议”策略。
更现实的是,如果加沙人道危机导致难民潮涌向邻国,埃及和约旦将首当其冲。
在加沙危机持续发酵的同时,美国总统特朗普的一系列表态同样引人关注。9月23日,特朗普站在讲台上,用他标志性的激烈语调批评联合国“效率低下”、气候变化协议“损害美国经济”,甚至暗示可能削减会费。
尽管演讲内容看似与加沙无关,但当他强调“美国优先”和“盟友必须分担责任”时,台下多名阿拉伯国家代表直接离席。
有外交官私下吐槽:“这时候谈美国优先,等于往着火的车库浇汽油。”
分析人士认为,特朗普的“甩手掌柜”姿态,反而可能助长以色列的强硬立场——既然美国不干涉,内塔尼亚胡政府更无顾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