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孙嘉淦告老还乡,乾隆收到密报。密报说他偷运十几箱黄金回家,乾隆大怒,马上派人去查,开箱瞬间所有人都懵了……
![]()
乾隆十二年春天,一封联名密报送进养心殿。乾隆坐在御座上,一看密报,额头青筋立刻鼓了起来。
密报上写:“三朝元老孙嘉淦告老还乡,随行车队带十多口重箱子。车子颠簸时,能听到里面金银碰撞的声音,他的清廉名声恐怕是假的。”
![]()
乾隆猛地把密报拍在御案上,沉声骂:“孙嘉淦!朕居然看错你了?”
他立刻传旨,让御前侍卫带人快马去拦截,必须当场开箱查验。这是乾隆没料到,这场因愤怒发起的调查,最后会成清朝官场的一段佳话。
![]()
孙嘉淦这名字,在康雍乾三朝朝堂上,一直是 “敢说话” 的代名词。他是山西兴县人,小时候家里穷,靠刻苦读书考中功名。
康熙五十二年,孙嘉淦考中进士,从翰林院庶吉士开始做官。他凭着不怕得罪人的憨直,在雍正朝有了 “拼命谏臣” 的名号。
![]()
雍正刚登基时,皇权还不稳。一边要打压亲兄弟,一边要准备西北战事,满朝大臣都不敢说话。孙嘉淦却直接递奏折,劝雍正 “亲近骨肉、停止西征、取消捐纳”。
这话句句戳中雍正的痛处。雍正当即怒斥翰林院掌院学士:“翰林院居然容得下这种狂徒!”
![]()
大臣们都以为孙嘉淦死定了,吏部尚书朱轼站出来说:“皇上,这人确实狂妄,但臣佩服他的胆量。”
雍正沉默很久,突然转怒为喜:“朕也佩服他的胆量。” 他没罚孙嘉淦,还破格提拔他当国子监司业。
![]()
孙嘉淦敢说话的底气,来自他骨子里的清廉。雍正十年,他任国子监祭酒时,因为坚持推荐自己认可的教习官员,触怒雍正,被判 “大不敬罪”,差点被砍头。
雍正最后松口时,说过一句关键的话:“孙嘉淦太憨,但他不爱钱。” 这句话成了他的 “免死金牌”,改派他去户部银库做事。
![]()
当时兼管户部的果亲王特意悄悄去查。他看到孙嘉淦和吏卒坐在一起称银两,账目算得一点不差,还没有怨言。果亲王马上如实上奏,孙嘉淦也因此重新被重用。
这种不贪财的性子,伴随孙嘉淦一辈子仕途。他任河东盐政时,主动削减自己的养廉银,取消盐政系统的 “小金库”,彻底铲除贪腐的根源。
![]()
乾隆元年,官场流行送 “节礼” 行贿。孙嘉淦不仅带头退还所有礼品,还呈上《严禁官员送 “节礼” 疏》,推动朝廷出台禁令,压住这股歪风。
除了敢说话、清廉,孙嘉淦的政绩更在百姓心里立了碑。乾隆三年,他任直隶总督,发现民间酿酒禁令其实在害百姓。
![]()
酿酒用的高粱、谷糠本不是主粮,却有很多百姓因为私酿被治罪。孙嘉淦实地勘察后,上书朝廷说明利害,最终推动解除禁令,民间手工业慢慢恢复。
治水时,他亲自去天津查看河道,提出在静海独流镇开挖引水河的办法。又牵头治理永定河、子牙河等流域,加固河堤,困扰多年的水患终于平息。
在刑部尚书任上,他更是断案如神的青天大老爷。晋州村民纪怀让的衣服沾了小豆汁,被当成血衣,屈打成招定了死罪。孙嘉淦发现破绽,重审案子,还他清白。
![]()
河南郑州有桩疑案,钦差查了很久没结果。孙嘉淦接手后,理清十多个人的冤情,让公道得以伸张。这样敢言、能干、清廉的大臣,自然成了乾隆倚重的重臣。
时间过得快,到乾隆十二年,64 岁的孙嘉淦已经两鬓斑白。清朝人均寿命不足五十,这已是风烛残年。他好几次上书请求告老还乡,乾隆虽然舍不得,但体谅他年纪大,最终答应。
![]()
收拾行李时,这位老臣犯了难。当官三十多年,他做过六部尚书、直隶总督等要职,家里却很穷。仆人不解地问:“大人,咱们就带这些旧衣服回乡?”
孙嘉淦叹气:“我不怕乡绅笑话,可乡亲们见我这样,定会说朝廷亏待功臣,这不是给圣上添麻烦吗?”
![]()
他想了又想,终于有了主意。让仆人买十几口厚实的木箱,自己带仆人在院子里捡砖头,一块块码进箱子,再用红布仔细盖好。
“这样一来,外人看着箱子沉,就知道朝廷待我不薄。” 他对着箱子小声说,语气里全是无奈。
![]()
启程那天,十几辆骡车浩浩荡荡驶出京城。箱子碰撞发出 “哐当” 声,一路响在官路上。不明真相的路人都停下看,羡慕地议论:“不愧是三朝元老,回乡带这么多金银。”
这些话正好被几个嫉妒孙嘉淦的官员听到。他们早就因为孙嘉淦的刚正,断了自己的财路。见有机会报复,立刻联名写密报,添油加醋说他 “假装清廉,实际贪污,带巨款回乡”,加急送到京城。
![]()
乾隆收到密报时,正对着孙嘉淦之前递的《三习一弊疏》发呆。那篇被称为 “清代奏议第一” 的文章,句句都是劝他警惕 “听惯顺耳话、看惯顺眼事、想惯顺心主意” 的忠言。
可密报内容,像给了他一记耳光。“朕待他不薄,他居然这么骗朕!” 乾隆很生气,当即命御前侍卫福康安带亲兵去拦截查验,“要是真的,立刻押回京城问罪!”
![]()
福康安连夜赶路,终于在河北境内的一个驿站追上孙嘉淦的车队。当时孙嘉淦正坐在驿站门槛上歇脚,见官兵围上来,皱起眉头问:“福大人,这是干什么?”
福康安面无表情地念圣旨:“奉旨查验大人的行李,怕有贪污的东西,请马上开箱。”
孙嘉淦脸色一下子涨红,嘴唇动了动,最终没说一句话。仆人急着要辩解:“大人的箱子里都是……” 被他抬手拦住:“罢了,开吧。”
![]()
第一口箱子被撬开,红布滑下来,露出里面码得整整齐齐的砖头。福康安愣住了。接着,一口、两口、三口…… 十几口箱子全打开,里面全是沉甸甸的砖头,连一片碎银都没有。
官兵们你看我,我看你,刚才的凶气全没了。孙嘉淦低着头,声音有些沙哑:“福大人,老夫当官一辈子,没金没银。这些砖头,只是怕回乡后让朝廷丢脸。”
福康安看着满头白发的老臣,心里不好受,马上让人快马回京城报信。
![]()
乾隆接到奏报时,怒气刚消一点。听完汇报,整个人都僵住了。他沉默很久,拿起桌上的《三习一弊疏》,手指划过 “君心居正,则天下安” 的字句,突然长叹:“孙爱卿的苦心,朕居然误会了。”
他想起孙嘉淦治水时踩着泥奔波的样子,想起他为冤案平反通宵看案卷的模样,想起他拒绝贿赂时坚定的眼神,心里又愧疚又敬重。
![]()
当即下旨:“沿途各官府,立刻用真金白银换掉箱子里的砖头,赏给孙爱卿,报答他一辈子的清廉忠勇。”
圣旨传到驿站时,孙嘉淦正在收拾被翻乱的砖头。听到 “用真金白银替换”,他 “扑通” 一声跪倒在地,老泪纵横:“圣上的恩典,臣万死难报!只是臣一辈子不贪财,这么重的赏赐……”
传旨太监扶起他:“皇上说了,这不是赏钱,是赏您的清白。”
![]()
孙嘉淦的车队再次启程。这一次,箱子里的砖头换成了真金白银,每一声颠簸,都成了对清廉的赞颂。
回到山西兴县老家,乡亲们早就在村口等着。得知箱子里的秘密,又看到实实在在的赏赐,众人都竖起大拇指:“孙大人真是大清第一清官!”
![]()
后来乾隆南巡,还特意提这事,对群臣说:“孙嘉淦一生清白,朕赏他的金银,比不上他给朝廷挣的脸面万分之一。”
乾隆十四年,孙嘉淦又被召回京城任职,先后担任兵部侍郎、工部尚书等职,最后做到协办大学士,相当于副宰相。乾隆十八年,孙嘉淦病逝,享年七十一岁,谥号 “文定”。
![]()
《清史稿》评价他 “嘉淦谔谔,陈善闭邪,一朝推名疏”。这八个字,正是对他一生最好的总结。
古往今来,贪官污吏多得数不清,孙嘉淦这样的清官却少得像凤毛麟角。他装砖还乡,藏着对朝廷的忠诚;乾隆换金,透着对清廉的敬重。
这份君臣之间的默契,不仅成就了一段佳话,更告诉世人:真正的体面,从来不是金银堆出来的浮华,而是刻在骨子里的清白与担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