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供证两无,安能杀人?”1907年,清朝县令李钟岳正在想方设法保护一位革命党,却被知府冷笑驳回。
李钟岳想保护的人,正是大名鼎鼎的烈士秋瑾,在她去世三个月后,这位县令自责不已,上吊自杀了。
![]()
一场审讯,两条性命,到底发生了什么?
李钟岳出身贫寒,靠着死啃书本一路从秀才考到进士,1907年当上山阴县令,特别喜欢有才华的人,却亲手送走了他一直以来最敬佩的女子。
1906年冬天,秋瑾和一帮革命同伴在上海开会,商量要在两地同时起义。秋瑾回到老家,担任了大通学堂督办,暗地里准备革命。但计划赶不上变化,同伴起义败了,人也牺牲了,浙江巡抚得知这个消息,立马给绍兴知府下令,抓秋瑾。
这任务偏偏落到了县令李钟岳头上,他跑到知府那里,说不能搞太大动静,要先暗中调查,其实是想拖延时间,能跑几个算几个。知府虽不高兴,但也没立刻拒绝,果然这一拖,大通学堂的师生大部分都跑了。
1907年月13日,上级的命令下来了,李钟岳实在拖不下去了。下午4点,他带了300个兵去抓人,快到现场他灵机一动,让手下抓男的、放女的。这样秋瑾不就安全了吗?可人算不如天算,她那天竟女扮男装了。
抓到人了,按理说该严刑逼供。可李钟岳根本就下不了手。7月14日下午,别人的审讯是跪着的,他给秋瑾搬了把椅子,两人坐那儿聊了两小时。
![]()
密探把这事儿偷偷报告给上级,知府一听就不乐意了,这是审犯人还是招待座上宾?当天晚上,知府连夜跑到杭州,和巡抚一通忽悠,说秋瑾已经招了,巡抚便下了死刑令。
半夜时分,知府拿着死刑令回来了,李钟岳还想救人,说证据都没有,怎么能杀人?知府冷笑:“这是巡抚大人的命令,你敢不听?”事已至此,终究是无可奈何了。
7月15日凌晨3点,李钟岳把秋瑾带到大堂后,流下了眼泪,说自己官小言轻,救不了人,杀她真不是自己的本意,希望能理解。李钟岳已经尽力了,秋瑾不怪他,还提了三个请求 :希望不要枭首,死后别脱衣服,行刑前让她写一封家书。
李钟岳答应了前两个,可第三个却实在无能为力,他只是个小县令,哪有那么大的权力。凌晨4点,李钟岳被迫押送犯人,秋瑾也从容就义。知府在事后打了小报告,说县令办事不力,不到三天,李钟岳就被撤职了,罪名是庇护犯人。
离任那天,绍兴老百姓自发来送行,从城里一直送到三十里外,李钟岳对大家说,走不走不重要,没能保住大局太遗憾了,话里话外,全是愧疚。
![]()
李钟岳随后住在杭州的一个小院子里,把秋瑾亲笔写下的“秋风秋雨愁煞人”诗句小心翼翼收藏起来,没事就拿出来看。如此有才华、有志气的女子,自己竟无法相救,李钟岳内心自责,痛哭流泪。
慢慢地,李钟岳开始有了轻生的念头,先是跳井,被救了起来。过几天又想上吊,被妻子发现了,家里人一刻不停看着他,生怕他想不开。
可李钟岳死志已决,10月29日上午,趁家人不注意,在房间里上吊自杀了。这一事件震惊了浙江,杭州的士绅们前去吊唁,上海报纸大篇幅报道,大家都在骂知府和巡抚,说他们害死了两个好人。
辛亥革命成功后,秋瑾案翻案,1912年,在西湖边建起了秋瑾墓和鉴湖女侠祠。让人意外的是,祠堂里也给李钟岳立了个牌位,上面写着“清山阴知县李钟岳之神位”,下面还有一行小字“秋案中有德于女侠”。
![]()
李钟岳为良心而死,永远活在了人们心中。
参考资料:《李钟岳:“秋案中有德于女侠”》《忍痛杀秋瑾,他负疚自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