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创团·猪妈妈
“我妈说家里没钱,不给我报毕业旅行。”
“连个像样的手机都没有,还怎么上大学?”
“我爸连一万块都拿不出来。”
“他们明明那么普通,却还要生我下来受苦。”
看到社交平台上散落的这些话,我确实被惊到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样的声音,在我们的生活中越来越常见。
它们似乎成了年轻一代的一种共鸣,甚至悄悄成了不少孩子心里的一根隐刺。
“生养不是恩,托举才是恩。”
“没钱就别生孩子了,对自己、对孩子都是一种善良。”
作为孩子父母,我承认,在特定语境下,听到这样的话,会很有共鸣——这是体会过“生养不易”的成年人,内心生出的一种自觉。
但当类似的话,也不断从孩子们口中传出时,我们是不是也该警惕和反思:
“穷就不该生孩子”,真的适合作为普遍的价值观宣扬吗?
什么时候,爱的尺度只能靠金钱、资源来衡量了?
当很多人都在推崇这样的观念时,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
时代变了,孩子的价值观也在剧烈摇晃
小区打扫卫生的大姐,她家女儿想要一双好的运动鞋。
她对比很多家,最后买了一双两百多元的安踏;可孩子收到后并不开心,因为她想要的是一双耐克。
“怪我买错了,我一看,贵两大百呀!这双明明就差不多。”
大姐还攒钱准备给孩子报英语补习班,可孩子说,班里同学上的是“一对四的外教”。
她不知道怎么接,只回:“先试,我们后面再看……”
结果话还没说完,孩子就崩溃了:
“看看看,就知道看!为什么别人暑假都是出国旅行、去夏令营,我提这么点要求,就这么难?你们没钱,就不要生我嘛!”
听了这话,大姐心都快碎了。一方面觉得亏欠,一方面又感到难过:
“哪样好的不是先紧着她?我就只有这个能力,我能怎么办嘛!”
你可能觉得,这样的孩子,就是自私,“不管大人死活”。
可这女孩我知道,学习自觉,多数时候也很体贴家人,并非真的娇生惯养。
站在这类孩子角度,我们反而能更客观地感受到,现在的孩子们正面临着什么——
在社交媒体、消费文化无孔不入的今天,同龄人之间的比较,直观又残酷。
他们听过“寒门难出贵子”的论调;
见过高收入家庭奢华无比的“日常”;
早早就知道了,有些人的起点,就是自己今生奋斗的终点。
也亲眼目睹了,父母勤勤恳恳工作十几年,都挣不到大城市房价的一个零头。
他们还从小就被卷入一场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兴趣班、补习班、升学考、找工作......
我们必须承认:
不是孩子变物质了,而是他们所处的参照系,彻底变了。
当整个社会都在鼓吹“有钱、有资源才能活得更好”,而现实又难以企及时;
孩子们的价值观也在经历剧烈的震荡。
——“穷”,仿佛成了一种原罪。
父母觉得:“我一天打三份工,让你吃饱穿暖,供你读书补习,这还不算托举吗?”
孩子心想:“可我也需要有见识、有选择,被关怀、被尊重、被看见啊!”
爱的语言,在现实的巨大落差面前,无奈地错位了。
“穷就不要生”,背后真正的危机是什么?
“不是我要太多,是你们给太少!”
——在现实和理想的拉扯下,“穷就别生孩子”,是不是真算一种解法呢?
要看清问题,得先往深处想。
“穷就不要生”,这句话表面是孩子们对物质匮乏的控诉,但折射出的,其实是更深层的社会心理危机——一种对“爱”与“出路”的双重绝望。
1.对“关爱”的绝望
很多时候,孩子口中的“穷你就别生”,并不单纯指缺钱,更是指“缺爱”。
不是父母不爱他们,而是他们感受不到那种被理解、被尊重、被支持的“爱的语言”。
就像,大姐家女儿想要那双名牌球鞋——在很多父母看来,就是攀比、虚荣。但对一个青春期的孩子,那可能是她构建“自我认同”、融入群体的方式。
她需要的不仅是欲望的满足,还有情绪上的接纳,价值观上的正确引导。
如果父母长期缺席孩子的情感世界,只以“我们那时候更苦”、“你别跟别人比,你要比就比学习”来回应,孩子就会陷入深深的内耗:
“我的痛苦,你不懂。我的需求,你不关心。我这个人,就是虚荣/自私/不懂感恩的。”
爱是一种能力,而不仅仅是意愿。
很多富裕家庭的孩子,锦衣玉食,依然怪父母给的“不够”。因为他们在情感上,同样是匮乏的。
在孩子看来,“拼命挣钱”、“一切为你”有时像一种“逃避式的付出”:
“你根本不知道我需要什么......你只是在用钱,弥补你做不到的事,不是吗?”
2.对“出路”的绝望
之前听读大学的表弟抱怨:
“985毕业的学长学姐都还在挤地铁、租房住,那些不怎么努力的同学,早靠着父母铺路,进了好单位,买了好房好车。”
什么“靠读书改变命运”的叙事,对这一代早就没说服力了。
当孩子们普遍感到“父母靠不了,靠自己又太难”时,便容易将现状归咎于出身。
他们将自己困于一种消极的叙事中:
“我之所以不如别人,就是因为我起点太低。如果我父母有能力,我本可以......”
这本质是对自我能力的怀疑,和将人生主动权的拱手相让。
问题不出在“穷”,而出在对“穷”的定义权上
那我们怎么帮孩子把这个“主动权”拿回来呢?
这就得讨论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到底是谁,定义了“穷”?
又是谁,在不断强化“你必须出生富有,才能活得更好”?
要知道,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他们是不在意穿的是不是名牌的。无论你多贵的衣服,穿着只要不舒服,孩子照样给你扯掉;
而哪怕不住高档小区,不能出国旅游,一个沙堆,一片空地,他们都能自得其乐。
那后来为什么会有越来越多的“需求”呢?
除了真的“需要”外,其实很大一部分,都是被社交媒体、消费主义,“合谋”推动出来的:
“没有出国旅行过?那就是没见过世面。
没用过最新款XX电子产品/没上过XX兴趣班?那肯定得落后。
没吃过网红餐厅、没打卡过热门景点?那人生还有什么意思。”
这些被制造出来的“必需品”,一刀刀割向焦虑的父母,让大家都认为:
有房有车、读名校、报国际夏令营、用最新手机......这就是“标配”;
如果跟不上,孩子就会落后。人生就将坠入“穷”的牢笼。
可“好生活的标准”,真的该这样来定义吗?我们怎么活,真的得由流量、资本来主导吗?
哲学家康德一生都未能走出故乡,但他的思想通达世界;
我们都见过,有普通家庭出身的孩子,依然能自信、快乐,学/事业有成。
有的父母,给不了孩子最新的iPhone,但他们给足了孩子陪伴与沟通;
不能带孩子环游世界,但仍不忘陪孩子走街串巷、爬山郊游,在博物馆、图书馆度过整个下午。
“穷就不该生孩子”,这是本质价值观的“窄化”——是用单一的物质尺度,磨灭了幸福的多样可能。
真正的问题,从不在于物质有限的“穷”;
而在于我们和孩子,是否有将“对生活”“对富有”等人生重大课题的定义权,牢牢紧握在自己手中。
重建共识:真正的托举,不在于钱,而在于行
骂孩子太物质?简单,但没用。
怪父母不给力?容易,但不公平。
既然真正的出路,不在于批判,而在于夺回定义权。
那我们如何重建有关“养育”的共识与行动呢?
1、停止用“穷、富”,简单定义生育资格
回顾人类发展,生育从来不是因为“富有”才存在。
一味宣扬“穷就不该生孩子”,不仅是对人权的蔑视,更强化了“金钱至上”的单一价值观。
我们要反对的,从不是“穷人生孩子”,而是“不负责任的生育”:
无论贫富,准备好给孩子爱、尊重和引导——这一系列行动,才是最重要的。
2、坦诚交底,避免“虚假富养”
超出能力的“富养”,往往换来两种苦果:
孩子不领情,或活在“假精致”的泡沫中。
与其如此,不如坦诚交底:
“是的,爸爸妈妈现在没办法送你出国/给你报一对一。
这不是不爱你,也不代表你不值得,是现阶段收入确实达不到。
我们家现阶段的目标是……(比如保障基本生活、储蓄教育金)。
如果你觉得非常有必要,我们一起想替代方案。”
不要牺牲整个家庭的生活质量去满足孩子。
真正的爱,不是有求必应,而是合理给予,适当拒绝,及时引导。
这样,孩子才能学会区分“需要”和“想要”,理解“暂时没有”和“真正重要”。
3、重新定义“托举”,重视“内在资本”
仔细观察那些出身普通却感恩奋进的孩子,他们的家庭至少有以下一种特征:
①生活艰难,但仍有照护者给予情绪稳定地支持;
②没时间事无巨细地管,却正巧给孩子提供了允许试错、鼓励探索的空间;
③面对挫折,重要他人总展现出平和、乐观、坚韧等精神品质;
④家庭成员关系紧密,本就有互相理解、支持的家庭氛围。
我们常觉得“托举”就是报班、买学区房、送出国......我穷,所以我给不了。
却忽略了,比金钱更重要的,是稳定的安全感、积极的人生观、成长型思维和坚韧的品格。
这些才是真正跟随孩子一生的“内在资本”。
有了它们,即便现下不富裕,未来孩子也有能力去开创自己的物质财富。
3.培养孩子的“价值感”,自己也要活出“希望感”
孩子觉得“你穷就不该生我”,根源是父母感到“自身无价值”的投射。
我们要避免被短视频、广告等牵着走,将焦虑、抱怨传递给孩子;
也别把“生活太难了”“爸妈这辈子就这样了”“不好好学习你有什么用”挂在嘴边。
培养孩子价值感最好的方式,是父母先活出希望感。
用“我还可以…”代替“我没办法”;
哪怕收入普通,也保持对生活的热情;
尝试新事物、拥有积极的爱好、维持良好的家庭关系、在有限条件中创造乐趣......
当孩子看到,“就算没有很多钱,也可以活出好的人生”,他们才拥有了对抗“绝望叙事”最有力的武器。
最后我想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困境。
真正“为孩子好”,未必是给他一个富裕的起点。
也可以是,当他说出“别人都有,为什么我没有”时,你能稳稳地接住一句:
“我们有的,别人也不一定有。”
资源或许有限,但爱可以无限。
愿每一对父母,都能成为孩子内心的定锚,引导他们走向开阔之处;
愿每一个孩子,都能相信:这世界很大,活法很多;
出生在什么家庭,不是你选的;但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是由你说了算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