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说吉林市区的松花江段最具“打卡”意味的公路桥,当属吉林大桥,这座桥不仅修建时间早,同时,又因地处通往江南地区的咽喉,往来的车流、人流也最大。经过上世纪七十年代展宽工程后,桥梁的通行能力有了极大的提升,这种提升不仅体现在快慢车道上,甚至连人行道也变宽了一些。而今,当年的吉林大桥已经被两座新桥取代,但许多人的脑海里仍留有过去大桥的印记。
在对吉林大桥的各式各样记忆中,有一个特殊场面极具特点。那就是桥上曾有许多“桥上打鱼人”。
浪花翻涌的松花江中,曾有过丰富的渔业资源。在清代不仅有本土的“三花一岛”,每年还有从北太平洋长途“旅行”而来的鲟鳇鱼、大麻哈鱼等洄游鱼类。只可惜自丰满大坝修建后,市区江段的渔业资源日益萎缩,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工业发展和人口激增,市区江段污染严重,江中渔业资源已完全枯竭。
记忆中我很小的时候,松花江的江流中时有密布江面的巨大泡沫飘过,江中只零星能见到极小的白漂子、船钉子等小鱼。即便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了环境综合整治,松花江的水质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江中渔业资源还是未能有效恢复。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江中没有大鱼,每逢丰满大坝开闸放水,奔涌而出的水流中常会裹挟一些松花湖中的大鱼,此时就会有一些人采用各种方式围捕。
打鱼的人们使用的不是普通的鱼竿,而是很长的木杆,悬丝系网,应水流进行捕捞。由于吉林大桥上有着较宽的人行道,于是打鱼人纷纷将这里当作最佳站位处。每逢此时,但见桥栏一侧长杆林立,若古时士兵列队;长杆此起彼伏,又如风过劲草。其间更有围观“卖呆儿”的众多看客,远远望去,热闹非常,巍巍壮观。当年,日本摄影师池宫城晃曾用摄影镜头记录了吉林大桥上的打鱼人。
记忆中这种景象在世纪之交时尚能看到,只不过当时采用这种方式的打鱼人已经很少了。而如今,随着旧桥老去,对许多市民而言,桥上这种特殊的情形已因时光漫漫而被悄然遗忘了。
![]()
![]()
![]()
![]()
本文为优雅的胡子原创文章,其他自媒体转载须经作者同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