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1994年冬天,北京金融街的一栋写字楼里,挂上了一块牌子:Goldman Sachs China Office。
那时候外面正飘着雪,楼道里冷得透骨,没人注意这家来自纽约的投行在悄悄落子。
谁也没想到,几十年后,这块牌子背后的力量,会在全球经济博弈中扮演那么隐秘却关键的角色。
更有意思的是,它并不是独自来的。
几年后,贝莱德也进来了,动作更安静,影响却不小。
要说这背后的故事,还得把时间往回拨。
![]()
那会儿的中国,刚刚走过改革开放的第十五个年头。
沿海城市已经热闹起来,深圳的高楼一天天拔地而起,上海浦东也开始动土。
可金融系统,尤其是资本市场那一块,还是刚起步。
中国政府小心翼翼地引进外资金融机构,一方面想学点真本事,一方面也要防着被人牵着鼻子走。
那时候的政策文件写得很清楚,“试点先行、逐步放开”。
但现实比文件复杂得多。
![]()
高盛来的时候,没人太在意。
他们开了办公室,做点咨询,参加些项目评估,说是“观察市场”。
可熟悉他们风格的人都知道,这种“观察”,其实是提前布阵。
几年后果然拿下了合资证券公司。
再后来,直接全资控股。
这事儿在当时的金融圈引起过不小的震动。
![]()
有国内官员私下说:“他们的算盘打得精,哪边风头正劲就往哪边靠。
贝莱德的动作更有技术含量。2020年,拿到了中国第一家外资全资公募基金的牌照。2021年推出第一只面向中国散户的基金产品,短短几周就吸了66.8亿人民币。
市场上不少人都说:“这才是大象转身。
说起来,这些资本的来头可不小。
高盛1869年在纽约起家,创始人是犹太移民家庭出身。
贝莱德1988年成立,创办人之一拉里·芬克,是个很懂政府运作的金融人。
![]()
他们背后站着的,是一种跨国资本的逻辑——不问国界,只看利益。
这不是第一次他们这么干。
早在19世纪,罗斯柴尔德家族就在英国和法国之间两边做生意,甚至同一场战争中不同国家都借他们的钱。1815年滑铁卢战役结束后,内森·罗斯柴尔德靠着情报网提前得知结果,在伦敦股市上大捞一笔。
这事儿后来被写进了不少史书,也有人质疑是阴谋论,不过从结果看,他们确实赚了。
这么多年过去了,玩法没变,只是舞台大了。
到了21世纪,中美开始正面对抗。2018年,美国政府对中国数千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贸易战打响了。
![]()
供应链震荡,工厂外迁,投资人开始重新评估亚洲布局。
贝莱德和高盛没退,反而加码。
有人问:“他们不怕政治风险吗?
业内一个分析师笑着说:“他们不赌国家,他们赌局势。
哪边赢,他们就在哪边。”
2021年,美国加强了对中国高科技企业的限制,尤其是在半导体、AI、量子计算等领域。
![]()
中国这边也没闲着,5G、电动车、光伏产业迅速崛起。
那年年底,中国的5G基站数量超过70万个,美国才刚破5万。
华为成了头号目标,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联合盟友抵制。
与此同时,美国在亚太地区加紧布局。
印太战略、AUKUS联盟、美日澳印四边机制……都不是摆设。
尤其是2021年澳大利亚获得美英提供的核潜艇技术,引发了全球关于核扩散的争议。
![]()
但不管局势怎么紧张,高盛和贝莱德依然在中美之间灵活穿梭。
2023年,比亚迪的电动车销量超过了特斯拉,成了全球第一。
贝莱德迅速增持股份。
这种反应速度,说白了,就是资本的嗅觉。
那时候有媒体评论:“他们不是站队,而是在下注。
这一点,在美国国内也引发了争议。2025年,美国国会提出限制对华投资的法案,目标之一就是这些跨国金融机构。
![]()
但法案推进得很慢。
原因很简单——华尔街在国会有强大的游说力量。
一位议员在听证会上直接说:“我们不能让自己的钱去资助对手的科技崛起。”可现实是,大量美国企业的退休金、保险基金,都由这些机构管理。
动一根线,可能整个系统都跟着晃。
而中国这边也在调整。2023年开始要求外资银行披露更多投资细节。2024年出台新规,限制外资在数据安全和金融科技领域的股份比例。
数字人民币的试点也在扩大,目的就是降低对美元体系的依赖。
![]()
这场博弈里,没有谁能独自掌控节奏。
每一个动作都牵一发动全身。
2024年,有媒体爆出贝莱德投资了30家与中国军工有关的企业。
国会启动调查,他们回应:“完全符合市场规则。”但风波还没平,就有议员私下说:“规则是他们定的,现在他们又拿规则当挡箭牌。”
这话说得不客气,但也不是没有根据。
那段时间,美国国内反犹情绪抬头。
![]()
社交媒体上开始流传各种阴谋论。2024年,美国之音联合台湾民主实验室发布报告,称这些信息背后有境外操控痕迹,目标是干扰大选。
谁在操控?怎么操控?没人能说得清。
更复杂的是,中国网络上也开始出现一种声音,说美国其实是被犹太资本控制的。
这种说法没什么依据,但却传播得很广。
有人觉得是舆情战的一部分,也有人认为,是对资本权力不透明的本能反应。
不管动机如何,结果是一样的——人们开始怀疑:资本到底听谁的?
![]()
2025年,观察者网刊登了一篇文章,标题是:《中美博弈胜负取决于四点,中国都占优》。
文中提到,中国在经济、科技、文化和军事上都有自己的优势。
但也承认,跨国金融资本的“灵活性”,是一个不确定因素。
说白了,就是不好管。
那年年底,高盛发布了最新的全球投资展望报告。
对中美两国都给出了“中性偏多”的评级。
![]()
意思是:谁都不想得罪,谁都想搭上。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说他们只是“观察市场”了。
- 参考资料:
- 张维迎主编,《中国金融改革档案(1978-2008)》,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 约翰·D·威瑟斯普恩,《高盛帝国:全球金融权力的缔造者》,中信出版社,2012年
- 乔治·索罗斯,《金融炼金术》,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年
- 余淼杰,《中美博弈胜负取决于四点,中国都占优》,观察者网,2025年
- 美国国会听证会记录(2024年4月版):U.S. House Committee on Financial Services
- 彭博社报道:“BlackRock’s China Expansion Faces Political Pushback”,2024年3月
- 央视财经频道,《走进公募基金外资元年》,2021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