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暑气消散,卢沟桥畔,宛平城内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观展热度持续走高。截至目前,《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参观人数已突破100万人次。
![]()
课堂搬进展览
参观热潮不减
上午10点多,纪念馆门前已排起长龙。开学季,各校将观展纳入“开学第一课”,现场有很多稚嫩的面孔。“同学们请看,这里展出了赵一曼烈士的家书,真实记录了她忠于理想、视死如归的英雄壮举。”在讲解员的引导下,来自北京第十三中分校的同学们紧握着笔记本,认真记录着英雄事迹。一位教师表示:“希望学生们能亲身感受历史的温度和重量。这种沉浸式的学习,远比单纯的讲授更能触动人心,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
在“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深切缅怀抗战英烈”专区,北京东城区前门小学的学生们胸前系着鲜艳的红领巾整齐列队,神情肃穆地仰望着烈士名录墙。一位同学在留言簿上写道:“今天我才真正明白,我们胸前的红领巾,是无数先辈用鲜血染红的。”
参观人群中,不仅有青少年还有许多企业职工和老年人。从北京通州区赶来的陈女士是一名社区志愿者,今天社区组织党日活动,她带着楼门口的几位老人结伴来参观。“我们在社区经常做爱国主义教育,但走到一手史料前,心里还会有些颤抖。”陈女士说,自己亲历过国家从贫弱到富强的过程,深知和平来之不易。她准备把今天拍下的展陈细节带回去,在社区中为孩子们再做一次分享,将抗战记忆一代代传下去。
无论是朝气蓬勃的青少年,还是沉稳成熟的企业职工,亦或是饱经沧桑的老年人,此刻,他们都因心中涌动的爱国主义热情而汇聚于此。这正是《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主题展览观展人数持续走高的最朴素动因。
银幕与展览联动互补
近期,抗战题材影片集中上映,从描绘中国渔民冒死营救“里斯本丸”号英国战俘的《东极岛》,到揭露南京大屠杀真相的《南京照相馆》,以及直面侵华日军细菌战罪行的《731》,这些影片激起了公众对抗日战争历史的强烈关注。许多观众带着对影视作品的思考走进了纪念馆。
展览第五部分第一单元专题介绍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其中,“京字第一号证据”源自1938年南京华东照相馆学徒罗瑾为了保存日军侵华罪证,冒着生命危险悄悄多洗照片,并选取了16张装订成册。战时由吴旋接力辗转藏匿,抗战胜利后在“南京审判”中作为首号物证提交,成为定罪战犯的重要证据。来自北京大兴区的企业职工张先生说,“电影让我第一次了解到南京照相馆的故事,结合展览中罗瑾守护铁证的经历,感觉电影里的故事更加具象化了。”
![]()
电影《东极岛》展现中国渔民的善良与血性,在展览第四部分第四单元中,专门介绍了中国渔民冒死营救“里斯本丸”号英军战俘的历史:1942年10月,日军征用“里斯本丸”号客货船押运1800多名英军战俘从香港前往日本,途经浙江舟山东极岛时被美军潜艇误判后击中。日军为防止战俘逃跑而钉死舱门,企图将他们永远埋葬于这片海底。中国渔民冒死营救了384名英军战俘,并为他们提供食物、衣物和庇护所。中国渔民营救英军战俘的感人事迹,是中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作为盟友并肩作战、共同抗击法西斯侵略的重要见证,也是两国人民结下深厚情谊的历史佳话。
![]()
一对夫妇在参观后表示,他们不久前刚看了电影《东极岛》,被影片中普通渔民的善良与勇敢深深打动。“电影聚焦的是一个具体的救援事件,而今天在展览里,看到中华民族在长达十四年的抗战中,无数像东极岛渔民一样的普通人,如何用他们的血肉之躯,铸成全民族抵抗日军侵略的钢铁长城。”
从银幕到纪念馆,观众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之旅。抗战题材影片以生动的影像为观众打开了一扇了解历史的窗口,激发了人们探寻历史真相的热情;而纪念馆则以真实的文物、详实的史料,将那段血与火的历史鲜活地呈现在人们眼前,让观众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感悟。这种银幕与展览的联动互补,带动了今年抗战馆主题展览观展热度的持续走高。
![]()
来源: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微丰向(原新丰台)整理,转载请注来源;文章内容仅为传递信息,文中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目的仅在于为大家的思考和研究提供资料,不构成投资建议或政策依据。
若信息 有误,请以官方为准; 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