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是真的有转向的意味。
最近有两件事放在一起看,耐人寻味。
一是商务部联合多个部门发布了《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确要继续做大内需市场。政策内容挺细,从延长文博场馆和景区的开放时间,到优化预约方式,甚至连学生假期安排都被提上日程,目的就是让大家更有条件、更有时间去消费。
![]()
二是8月份的出口数据。海关总署披露:出口3218亿美元,同比增长4.4%,但不及预期的5.6%;进口2195亿美元,同比只涨了1.3%,远低于预期的4.7%。外需的压力摆在眼前。
把这两件事放一起,国家政策重心的调整就看得很清楚了。
扩内需,靠消费来稳大局。
![]()
其实,过去一年我们已经看到苗头。
- 2024年,铜、铝、光伏、电池等行业的出口退税被下调甚至取消;
- 同年10月,社零数据意外亮眼,背后就是“以旧换新”等补贴刺激。
前者意味着停止“替外国消费者买单”。退税让企业能压低出口价格,本质上是财政补贴流向了海外市场。取消退税,就是逼着企业回头,走内循环的路。
而后者则是把财政资金投向国内,把补贴放在自己人身上。
这两头一收一放,中国经济的打法开始发生变化。
以退税为例,很多行业产能严重过剩。铜材、铝材、光伏、电池……
![]()
不少厂商在国内卖不动,就靠着13%的退税把货甩到国外。
表面上维持了出口规模,但实质是财政“托底”,低效产能迟迟不退出。
取消退税后,弱势企业要么退出,要么只能把低效产能转移到海外。
行业内部洗牌,结构反而更健康。
钢铁行业就是前车之鉴:2021年取消退税后,落后产能被淘汰,企业重组加快,行业集中度提升。
再看消费端。
新一轮的政策不仅仅是“发补贴”,更像是营造消费场景:
- 发改委推动AI在服务消费的普及应用;
- 文旅部搞“景区焕新行动”,重点扶持首发经济、冰雪经济、时尚经济,还要办国庆文旅消费月,发放超3.3亿元补贴;
- 人民银行设立5000亿元的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
![]()
说白了,就是要让大家更愿意花钱、更敢花钱。
国家以前补贴外国消费者来撑出口,现在转向补贴国内居民来撑消费。
退税收紧,出口走向优胜劣汰;补贴加码,内需释放新潜力。
一套组合拳下来,转型的方向已经非常明确——内循环必须扛起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