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新疆粮食单位面积产量524.8公斤/亩,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30公斤,历史上首次排名全国第一;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小麦和玉米累计创9项全国大面积单产纪录,并首次建成百万亩连片玉米“吨粮田”;新疆全年粮食种植面积达4440万亩,面积增量居全国第一,粮食产量达到2330万吨,2022年至2024年累计净调出粮食1417万吨,成为全国7个粮食净调出省份之一;中国棉花产量占全球近1/4,而新疆棉花占比超过九成;红枣、巴旦木、葡萄、香梨等特色林果的产量均达到全国第一,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甜蜜产业”……
![]()
△采棉机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五家渠市的棉田采收棉花。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新疆,这个占据中国国土面积1/6,人们印象中多为戈壁荒漠的庞大省份,为什么能从曾经的“植棉禁区”和粮食不能自给,发展到如今国家重要的“西部粮仓”和“天下棉仓”,并形成独具特色的现代农业体系呢?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前夕,记者采访了部分政协委员试图寻找答案。
![]()
新疆是个种地的好地方
从某种角度来看,新疆似乎并不适合种地,因为有超过六成的土地被荒漠覆盖,年均蒸发量远远高于降水量,干旱少雨是不争事实。新中国成立之初,新疆粮食产量仅为110万吨,人均口粮不足200公斤,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的280公斤温饱线,离400公斤安全线更是遥不可及。
不过,换个角度来看,新疆又非常适合种地。全国政协委员、农业农村部植物新品种测试(乌鲁木齐)分中心副主任王威告诉记者,“新疆有着独特的光热资源,最长光照时间达16小时,而且地广人稀适合发展大农业,土壤富含钾元素,这是决定农产品品质的关键因素。但凡能在新疆引种成功的农作物,品质一定比原产地好,譬如新疆大枣,这就是新疆特殊的地域性所致,也是其他地方无可代替的优势,所以,新疆在国家全局中的‘五大战略定位’之一,便是打造全国优质农牧产品重要供给基地。”
因为干旱少雨的气候,新疆必须要走灌溉农业的道路,而为了分摊成本,又必须要最大限度地集约土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协委员、新疆慧尔农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保强介绍,“过去,新疆农业受限于自然条件与传统生产方式,发展较为缓慢。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闻令而动,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面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以‘五统一’(统一规划布局、统一建设标准、统一组织实施、统一验收考核、统一上图入库)管理机制为牵引,掀起一场土地整合的革命。新疆农田由过去分散经营、靠天吃饭,到如今规模化、集约化、智能化的生产模式,其中的变化令人感慨。截至2024年年底,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5989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6.7%,田间高效节水和水肥一体化面积7289万亩。通过水肥一体化、高产密植等核心技术,推动粮食单产大幅提升,小麦、玉米单产分别高出全国平均水平50~100公斤/亩和200公斤/亩。”
![]()
大农业在新疆落地扎根
“世界棉花看中国,中国棉花看新疆”,棉花无疑是新疆农业最亮丽的名片。作为土生土长的新疆人,王威忘不了的一个场景是,“那时一到棉花收割季节,不管大人小孩,包括学生都得集中去采棉花,一不小心就会扎手,现在只能当故事讲了。”
“新中国成立初期,新疆棉花皮棉平均亩产不足12公斤,种植面积仅50余万亩。但到了2024年,新疆棉花总产量已占全国的92.2%,平均亩产达154.9公斤,全程机械化率超过了97%,机采率突破90%,不仅总产量领跑全国,长绒棉品质更跻身世界顶尖水平,并构建起‘从一粒种到一件衣’的全产业链体系,实现了原棉自主可控。这一切的背后,是品种改良、农业机械化的飞速发展以及数字技术深度应用的共同结果。如今,新疆的棉花种植技术甚至还推广到了中亚地区。”全国政协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棉花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梁勇颇为自豪地讲述着“新疆棉”的今昔变化。
如同全程机械化是大农业的标配,智慧水肥一体化技术亦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精准控制水肥供给,实现农业生产的节本增效和可持续发展。创业20年的李保强一直致力于“要让农民用上最实惠的肥料”的初心,为此开创了“智能施肥机﹢智慧球阀﹢聚谷氨酸液体肥”的创新技术模式。“目前,慧尔农业研发的智能施肥设备在全疆安装量已突破5000余台(套),在小麦、棉花、玉米、番茄等各类农作物种植中得到推广应用,覆盖面积超过500万亩,8年推广应用累计节省人工、水肥等各项成本20.9亿元,并取得了减肥20%、节水30%、增效30%、亩产增收5%~25%的优异成绩。”展望未来,李保强很有信心,“我们制定的集团发展战略中明确,到2035年,建立100个乡村振兴数字化综合服务中心,造福农业从业者30万名,服务耕地3000万亩。”
![]()
中国农业的未来看新疆
“嗖——”随着一声清脆的轰鸣,一架植保无人机在田间升腾而起,按照设定好的路线进行病虫害防控。正在田间开展技术服务指导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协委员、区植物保护检疫站站长王惠卿告诉记者,“植保无人机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植保设备,具有作业效率高、精准、节水省药和对施药人员相对安全等特点,与传统的大容量喷雾相比雾滴均匀性和雾化效果更好,成本更低,可减少农药使用20%~30%,农药利用率提高10%以上,已广泛用于棉花、小麦等农作物的种植中。”
今日徜徉于天山南北的广袤农田,遥感无人机巡天瞰地;大数据系统解析生长;智能水肥系统精准滴灌;搭载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无人驾驶智能一体化播种机,正沿着预设的路线,稳健而高效地完成播种、铺设滴灌带、覆膜及覆土等一系列作业……从“牛耕马驮”的艰辛,到“指尖上的农业”的现代化转型,受访的政协委员们普遍认为,新疆农业正朝着规模化、机械化、智能化和产业化的方向快速发展,而这也正是中国农业的未来。
为了实现这个并不遥远的目标,每一位政协委员都立足岗位奋力奔跑。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王惠卿常年盘桓在田间地头,她主持国家和自治区重点项目20余项,多项成果填补了新疆的空白。围绕粮棉油单产提升,通过应用病虫害智能监测装备与大数据技术,实现传统监测预警体系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并集成推广生态控制、理化诱控、免疫诱抗、天敌保护利用、科学用药等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截至2024年年底,全区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达56.83%,统防统治覆盖率达49.23%,较2020年分别提高19.49和9.03个百分点,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
李保强正在智慧水肥一体化技术基础上全力推动智慧农业的落地,“智慧农业是农业生产的高级形态,该系统包含农业大数据平台、卫星遥感、智能施肥机、控水智慧球阀和悬浮型液体肥等多个组件。未来,农民灌溉施肥只需通过操控手机App,即可实现万亩良田的一键操控。”
从事小麦种质资源研究工作近40年的王威不无兴奋地说,“新疆正进入以‘基因技术﹢大数据’为引领的AI生物育种新时期。我们通过解析优良种子的基因图谱,摒弃了以往依赖田间表型观察与反复杂交组合的传统方法,转而以优良底盘品种为基础,借助分子设计育种技术,精准定位控制早熟、抗病性、耐盐碱和抗旱等目标性状的基因位点,有望如搭积木一般将其中蕴藏的高产、优质与抗逆基因进行重新组合,进一步提高育种效率,更高效地聚合优良性状,推动育种迈向精准化、智能化。”
“以前在乌鲁木齐都吃不上南疆的‘老汉瓜’,现在,新疆的农产品已经坐上飞机出疆了。原来的障碍在一个个被破除,新疆每一天都在变,而且不断地变好,我坚信新疆农业将是我国农业未来发展的标杆,我们深感骄傲,也深知责任在肩,唯有不断努力!”临近深夜,新疆与北京有着2小时时差,王威刚进入工作状态。一路采访下来让记者相信,大美新疆来自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所有人的不懈奋斗,即将迎来70年大庆的新疆将以更加奋发进取的姿态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记者:陈建萍
文字编辑:孙琳
新媒体编辑:洪琳
审核:周佳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